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环境研究(2)

作者:钱士茹 张佳茹 更新时间:2014-07-15 20:1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环境
【职称论文摘要】
2、在人才开发与合作方面,把宏观、抽象的人才战略具体化为若干操作性极强的人才开发与合作项目,实行项目化实施和项目化管理。展开区域内省际、城市间以及跨区域的项目合作。不仅提出了涵盖多个行业的人才开发计划


  2、在人才开发与合作方面,把宏观、抽象的人才战略具体化为若干操作性极强的人才开发与合作项目,实行项目化实施和项目化管理。展开区域内省际、城市间以及跨区域的项目合作。不仅提出了涵盖多个行业的人才开发计划,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并提供服务与培训,并在多个领域合作促进人才的共享,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公务员互派等等。区域内合作不断深入的同时积极扩展跨区域的人才合作。与东三省签订了人才开发合作协议,沪港、苏港也分别达成了人才合作的协议。
  3、在法律法规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各省市差距较大。虽然初步实现了人事制度政策的对接,对人才在长三角区域内流动发生的人事争议纠纷,形成了统一的仲裁制度、程序和服务。但是在劳动合同条例和其他人事法规政策方面,尤其是劳动报酬、劳动补偿和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规定差异明显。劳动者在试用期间的劳动报酬标准差异将直接导致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同时,劳动报酬、劳动补偿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向,最终会造成部分地区劳动力过剩,而使部分劳动者失去良好的择业机会。同时,关于技能证书或其他从业资格证书的规定,各地也不相同,极大的阻碍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长三角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水平和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形成了长三角各地区社会保障法规的差异乃至冲突。其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冲突较为突出。以养老保险为例,通过查阅三地的养老保险条例,发现三地的养老保险种类、补交规定以及缴费年限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劳动者在一地的养老保险账户常常无法在另一地对接,对人员流动构成很大的障碍。
  产生这些差异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各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属地性(本土性),即只适用于在本地区居住或工作的人员。因此,地方社会保障的属地性原则排斥了在跨区域保障待遇享有方面将劳动者在另一地区工作的期限考虑在内的做法。社会保障制度的这种传统规则给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设置了许多隐性障碍,以致给区域流动人员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直接影响到众多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
  三、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环境
  从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环境的不同层面上看,位于基础层面的“经济环境”处于根基地位,起保障作用。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城市规模不仅直接影响人才吸引力,还影响科技与教育的投入,从而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产业集群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具有强大推动作用,产业集群将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的经验,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配套体系。同时优化产业结构,避免产业同构度高的地区的人才恶性竞争,实现地区间的差异定位、错位竞争和产业功能互补,达到以有换无、取长补短、共同开发的目的。因此各地市政府应发挥主体作用,联合起来加强协同与合作,协调各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制定推动各地市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战略目标。然后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的宏观规划,客观理性确定其发展支撑点和目标体系,并依靠市场选择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
  “政策环境”在协同开发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协调、整合作用。首先要积极搭建国际化接轨度高、市场化配置度高、专业化信誉度高的区域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并大力推进人才开发市场化。加强人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储存,有效整合区域内人才信息资源,真正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市场是增强人才开发活力的关键。应培育人才开发市场主体和人才服务市场主体,加快人才开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产品研发。其次,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政府应起到领军作用,积极探索协同开发的路径,完善协同开发的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扩大交流领域与合作范围。最后应该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打破人事法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障碍,为区域间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人才评价、户籍管理、资格认定、劳动报酬等人才政策上互通互容,消除城市之间的差异和壁垒,为人才跨地区从事智力服务、科研合作、投资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位于驱动层面的“人文环境”处于统领地位,起导向作用。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认同心理。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降低人才合作交流的成本,还有助于促进区域内人员的自由流动与配置。要注意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规划与政策,区域核心文化具有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所不可缺少的亲和力,因此要注重打造区域内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优质文化的融合。
  总之,区域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不是某一层面的环境协调就能够实现的,要实现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全方位的协同合作,政府的指引、带头作用尤为重要,但是在行政区内各自为政的现实情形下,要达到协同开发的理想效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钱士茹,王丽霞.战略人力资源的协调开发机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26(2)
  [2]曾坤生,肖小平.区域协调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矛盾与冲突[J].国际经贸探索,2007,(3):71-75
  [3]吴丹丹.区域合作视角下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0
  [4]夏琛桂.我国长三角都市圈人才集聚_扩散与共享的模型和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赵曙明.泛长三角人才培养_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9,33(3)
  [6]李毅飞.论区域人口流动及权益保障的制度性障碍协调[J].安徽大学学报,2009,33(3)
  [7]李培丹.论吴文化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贡献[A].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
  [8]周文斌.论人力资源能力的区域异质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9]陈柳.长三角的区域文化融合与经济一体化[J].中国软科学,2009(11)
  [10]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