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作者:刘桂平 更新时间:2010-09-12 12:1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中心;探索
【职称论文摘要】
起源于美国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公众对金融创新的质疑声再次高涨,甚至有人把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要求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加速经营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对金融创新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态度。本文从金融危机带来

一、对金融创新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作用的分析
  
  尽管金融创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过程中饱受诟病,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创新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这首先需要对引发危机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而对金融创新的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
  2007年7月,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引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并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脱离实体经济需要而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具体表现为四个“过度”。一是产品过度包装。金融机构滥用资产证券化工具,评级公司对这些创新产品过高的评级提高了其销售能力,进一步刺激贷款机构继续放贷,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同时金融结构不断设计出结构更加复杂的金融产品去管理这些风险,结果是在过度包装的背后,大量的风险被掩盖。二是对市场过度依赖。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放松了对抵押贷款申请人的收入和信用标准,使其还款来源完全依赖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滥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错误地认为市场能够完全吸纳和消化这些贷款以及基于贷款之上的各种衍生产品。三是对从业人员过度激励。金融机构采用的薪酬激励方式促使从业人员追求短期利润,为了销售产品而未向客户做出应有的风险提示,甚至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金融机构本身也完全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加剧了风险积累的进程。四是监管部门对不当投机行为过度宽容。由于市场预期过度乐观,促使金融机构采用高杠杆化的资本运作模式。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为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0倍以上,风险被过度放大。而监管部门对如此之高的风险隐患认识不足,对投机行为过度宽容,最终酿成金融危机。
  从对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创新本身不是危机的成因,金融创新的操作模式、激励机制和监管方式中的一些极端做法,也就是说。是金融创新的行为和机制出现了问题,这是本次金融危机产生并大规模扩散的根本诱因。
  
  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带来的教训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对金融创新的反思,中国银行业也应当从中汲取教训,从而以更加稳健的方式推动金融创新,实现业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银行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创新。在这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当中,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小,未蒙受重大损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具有领先西方跨国银行的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而是中国银行业由于开放程度不高、跨国业务比重较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介入不深的结果。因此,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在金融创新面前踌躇不前,而是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商业银行的任务是汲取本次危机中呈现的金融创新的缺陷,校准金融创新的准心,并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通过金融创新提升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尽快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仅仅因为危机的出现而对创新退避三舍,无异于因噎废食。
  
  2、中国银行业要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既然不当的金融创新是造成危机的根源,那么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就是中国银行业从中要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这一问题分为两个层面。首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提高对金融创新的驾驭能力。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主体,在创新中要坚持稳健经营,着眼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规模与结构,避免金融创新中出现盲目性、短期化、不顾风险和片面追求规模的短视行为。其次,监管部门应当提高对金融创新监管的能力。根据金融发展理论,中国的银行业走的是一条通过金融约束来推动金融深化的路径,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创造租金机会,调动金融企业、生产企业和居民等各个部门的生产、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金融深化。但是,金融约束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受到扭曲,最大的危险是金融约束变为金融压抑。因此,要保证金融约束达到最佳效果,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经营和创新行为要进行合理的监管,以保证银行的行为符合市场要求。在实践中,银行业的创新不足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恰当的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银行在进行创新时,首要考虑的是这一创新能否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是否存在政策风险,其次才会考虑创新面对的市场风险。因此,监管部门要通过自身监管水平的提高,引导中国银行业将创新的出发点和重点放到客户需求与市场条件上来。
  
  三、上海应成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前沿阵地
  
  推动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双重要求,决定了上海应当成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前沿阵地。
  
  1、上海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厚历史积淀。近代上海曾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就已经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削弱乃至消失。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30年来,经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不懈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因此,历史的积淀是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2、推进金融创新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将“两个中心”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把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本身就意味着必须是金融创新的中心。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史,就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史。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制订的时间表,近期将着力发展各类债券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促进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新业务,以期在金融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主体,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到金融创新的活动中,才能在高水平的金融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加快金融创新是推进上海经济金融未来发展的需要。首先,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将(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