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整合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3)

作者:孙维娇 更新时间:2014-04-15 13:1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策略,文教学,的文,整,
【职称论文摘要】
2.解读 有了对文章的整体了解以后,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朗读,共同的讨论,疏通不理解的语句,把握文意。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 ①

     2.解读 

  有了对文章的整体了解以后,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朗读,共同的讨论,疏通不理解的语句,把握文意。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
①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解读过程交给学生去完成,老师只须适当引导就行。
②在解读过程中也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在与同学的讨论中、老师的点拨下掌握文章的关键。
例如,学习《木兰诗》,这是篇相对较长的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生动,极少雕饰斧凿。许多语句至今都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等。除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比较典雅而外,其余都保留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这篇课文不仅非常适合朗读,而且结合注释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这篇文章教师根本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只需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就能大致理解文意。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文章中出现的特殊修辞如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铺排渲染“东市买骏马,南市买辔头,西市买鞍鞯,北市买长鞭”等特殊情况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素朴、自然、生动的民歌语言特点;体味文章为突出木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而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略写木兰多年征战生活过程的原因所在。做好了这几点,这篇文章的解读过程也就顺利完成了。
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文言文学习中碰到困难,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自己。
3.品读
有了对文章的理解、关键句的把握、文章艺术美的体会,下一步就是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力求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蕴涵深刻哲理的文言文,像《<论语>十则》《爱莲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说》等文章,只有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后加以反复地品味朗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其实在解读中,学生也许对文章分析和理解还是比较被动地接受老师、同学的意见。那么,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
(三)翻译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
①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
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分,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例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②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点拨
1.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
2.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本文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五)讨论
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议。
1.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可以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