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那对esse和ens的语义分析

作者:董尚文 张必东 更新时间:2010-12-15 11:2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esse;ens;“存在(是)的活动”
【职称论文摘要】
托马斯·阿奎那在基督宗教语境中对作为传统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esse和ens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标志着基督宗教存在论发展的新阶段。他把对希腊哲学传统存在(是)概念的本质主义式的理解转向存在主义式的理解,对近现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哲学

众所周知,存在(是)一词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最基础、最核心的范畴之一,西方哲学家们投入了极大的理论兴趣和思辨热情去探测这一范畴的意义,从而产生了各种彼此有别乃至相互抵牾的关于存在(是)的意义理论,以至于尼采干脆把西方哲学的存在(是)一词及其意义称为“一团迷雾和一个迷误”(第19,22页)。虽然尼采的说法在极端意义上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形而上学家们业已付出的理论心血,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彰显出存在(是)的意义问题堪称“存在(是)的奥秘”。不管哲学家们最终付出多么艰辛的理论努力,似乎都很难探测出存在(是)的深度和奥底。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个永远值得不断追问下去的重要问题,因为它如同海德格尔所言,不仅关涉着西方世界的精神命运,而且关涉着整个人类社会、宇宙万物乃至神的命运。对于如此重大的根本性问题,人们自然不可能像尼采那样把存在(是)简单地宣称为“气化实在的最后一缕青烟”就高枕无忧了。事实上,对存在(是)的意义之分析和言说本来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两千多年来,以求真为己任的西方哲学家,无论是希腊哲学家,还是基督宗教哲学家,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都分别从语言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等诸多角度对存在(是)的意义进行过追问、分析和阐释,他们努力的结果经过历史的积淀,为后人洞察“存在(是)的奥秘”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真理性认识。托马斯·阿奎那(Sancti Thomae de Aquino,1224/1225—1274年)作为中世纪最伟大的神哲学家之一,他把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基督宗教神学结合起来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在基督宗教文化语境中对被用来表述存在(是)范畴的esse以及与之相关的ens的意义之分析和阐释对推动基督宗教形而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基督宗教存在论发展的新阶段。本文拟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审视阿奎那对esse和ens进行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旨在深入探讨它们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意蕴和神学意蕴,并且彰显阿奎那关于esse和ens的意义理论对传统西方存在论的革新性质。
  
  一、希腊哲学语境中存在(是)范畴的语义演变
  
  阿奎那对esse和ens的语义分析首先有其直接的希腊渊源,尤其是与亚里士多德存在论之间有着更加密切的学理传承关系。为了深入剖析阿奎那关于esse和ens的意义理论,有必要简要地检视一下希腊哲学语境中存在(是)范畴的哲学语义及其演变过程。
  存在(是)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他用来表述存在(是)范畴的有estin、eon、eimi三个语词,在希腊文中这三者都源于系动词eimi,从语法上讲,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estin是eimi的主动语态现在陈述式单数第三人称形式;eon是eimi的中性分词或动名词形式;而einai则是eimi的不定式。由于系动词eimi在希腊文中有人称、时态、语态的变化以及分词、动名词和不定式等形式,因此,巴门尼德分别使用estin、eon、einai以及它们的其他变化形式所表示的内容实际上是相同的。就其哲学意义而言,巴门尼德强调存在(是)(estin,eon,einai)与非存在(是)(ouk estm,mei eon,mei einai)之间的区分:前者意指不生不灭的、连续不可分的、寂然不动的、单一完全的、可被思想和表述的东西;后者作为与前者相应的否定概念则意指有生灭变化的、可分的、非连续的、运动的、不能思想和表述的东西。巴门尼德的这一区分表明,存在(是)范畴所指的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被思想和表述的本质世界,非存在(是)范畴所指的则是一个不能够被思想和表述的现象世界。他循着认识论进路,通过思想与存在(是)的同一性原则,强调普遍确定的本质世界的真实性,它是思想或理性所把握的对象,这是一条真理之途,而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则是虚假的,是感官或感性所把握的对象,这是一条意见之途。由此可见,巴门尼德通过存在(是)与非存在(是)两个范畴的区分,赋予存在(是)范畴形而上学的优先性,从根本上实现了对感性的现象世界与理性的本质世界之间的真实关系的一次彻底颠倒。这一颠倒又经过芝诺、麦里梭等爱利亚学派哲学家从逻辑学角度的发展和论证,进一步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从而确定了存在(是)范畴的意义的本质主义方向。
  巴门尼德对存在(是)与非存在(是)的区分发展到柏拉图时期逐渐演变成了关于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划分的双重世界学说。柏拉图常常使用eimi的中性分词on或者to on表述存在(是),对于他来说,存在(是)范畴所指的就是理念世界,亦即由各种各样独立自存的、抽象而普遍的型(eidos)或者相(idea)构成的本质世界;而非存在(是)所指的则是具体的感性世界。柏拉图致力于形而上的理念世界与形而下的感性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一方面与巴门尼德相反,他反对把存在(是)与非存在(是)绝对地对立起来,转而强调并确立二者之间的同一性,视感性世界为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世界则是感性世界的本源性基础;另一方面,又与巴门尼德一样,他只承认理念世界的真实性,虽然他不否认感性世界的存在,但他认为感性世界完全是虚幻不实的。柏拉图高扬理念世界而贬低感性世界的做法充分凸显出他赋予存在(是)范畴的意义的本质主义优先性。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有时还使用同样表述存在(是)范畴的另一个语词OUSia来直接表示本质的意思。例如,在《斐多篇》65D、75C中以及《国家篇》509A-B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使用ousia一词表示本质的意思;在《斐德罗篇》245E中,ousia的基本语义与表达本质的定义是相同的。我们知道,在希腊文中,ousia作为一个名词是由系动词eimi的阴性分词ousa变形而成的,就其基本语义而言,它与表述存在(是)范畴的to 0n并无二致,两者只是词性不同。虽然在柏拉图那里,ousia还处在从日常语言向哲学范畴转变的过渡阶段,但是柏拉图赋予该词本质的意义则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表明他对存在(是)范畴的意义的理解是本质主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称柏拉图主义存在论为本质主义存在论是完全合理的。
  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通常也使用eimi的中性分词on或者加冠词的to 0n来表述存在(是)范畴,并且把to on的核心意义理解为OUSia。早在《范畴篇》中他就已经开始以ousia为中心理解to 0n的意义,

他从对to on的逻辑分析中发现人们询问“什么是to on”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询问“什么是ousia”的问题,通过分析系动词是(einai)的逻辑功能,最终他把作为被表述对象的to on的意义归结为十个范畴,即ousia、质、量、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主动和受动。后来,他又在《形而上学》中不仅把研究“作为存在(是)的存在(是)”(to on hei on)的学问称为第一哲学,而且把ousia理解为to on的核心意义。他说:“一个事物被称为‘to on’有许多意义,但它们都指向一个中心、一个确定的事物,并不是同名异义。”(1003a33-34,译文略有改动)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说的中心就是ousia。尽管to on有许多意义,“但OUSla在一切意义上都是第一位的,不论在定义上、在认识上,还是在时间上。其他的范畴都不能够离开它而独立存在。唯有OUSla才能独立存在。”(1028a33 35,译文略有改动)现在,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把to on的意义理解为OUSla,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厘清亚里士多德所谓的OUSla的意义是什么?只有厘清了这个问题,才能揭示出他们之间在对to on的意义的理解上存在着的真实的学理关系。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是ousia"的问题之回答有前后两种不同的说法。起初,他在《范畴篇》中一开始就提出了应当根据名称与其所表示的东西的关系来辨析词项的意义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他提出能够被称为ousia的东西有三类:这一个(tode ti)、属(eidos)、种(genos)。在这三类OUSia中,按照他关于“ousia,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2a13-t5)这一标准来衡量,表示诸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等具体个体的这一个乃是第一OUSla(OUSia prote),而属和种这类既可作表述主体的谓词又可在一定意义下作主体的东西则是第二ousia。后来,他又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展开对ousla自身结构的分析,把OUSia区分为质料、形式以及由这二者构成的复合体。根据他关于形式不仅先于质料而且先于由它和质料所构成的复合体的说法,那么形式就成了第一OuSia,并且共同属于形式范畴的属和种也变成了第一OUSia。这样一来,他就完全颠倒了早期在《范畴篇》中关于这一个是第一OUSia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前后出现的关于第一ousia的两种不同说法表明他对OUSia的意义的理解动摇于这一个与形式之间。他前期对OUSia的意义的理解是实体主义的,这种理解标志着他把to on的意义由高高在上的本质世界向下还原为它所固有的经验事实基础了,从而与柏拉图对OUSia的意义的本质主义的理解完全区别开来了。但是,他后期对OUSia的意义的理解则是向柏拉图本质主义立场的回归,尤其是当他宣称OUSl’a是形式、定义所表达的对象以及事物的是什么(ti esti)或者这样的(toionde)时,他与柏拉图在本质的意义上理解OUSia并无二致。亚里士多德的回归表明希腊形而上学对其最高范畴to on的意义之理解从总体架构上来说是本质中心主义的。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