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非农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例的对策

作者:李莲英 更新时间:2015-06-08 13:3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提高;非农收入;农牧民;收入中;比例;对策
【职称论文摘要】
近年来,和布克赛尔县委、县政府把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及其转移列为重点工作,作为解决“三农”发展,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围绕农牧民增加非农收入的比重这一问题,加强促进产业化步伐,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力促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大农牧区教育投入,提高农牧民素质,促进非农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例,推进“三农”稳健发展。

       一、影响农牧民非农收入的因素
  我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业结合的蒙古自治县,按照“北牧、中工、南农”产业发展格局,农牧业生产生活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到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农牧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较保守,造成了农牧民主观上不愿出外闯荡,存在严重的守土恋乡情节,不想出、不愿出,舍不得出。二是客观上缺乏第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限制了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流动就业。三是受经济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农牧民不会为了没有把握的就业去掏钱参加教育培训。四是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尽最大可能为农牧民免费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对所有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升入大学深造的农牧区青年以及失地农牧民开展了系统的非农就业培训,但受语言、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五是培训经费虽列入财政预算予以确保,教育、劳动、科技、建设等有关部门也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齐抓共管,但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不够强势。
  二、农牧民非农收入偏低的分析
  我县是以蒙、汉、哈三种民族为主体,总人口56826人,农业人口共28836,其中劳动力人口16876人。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有效提高农牧民增收,尤其是非农收入任务很重。一方面,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相对所占比例较多,转移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今年3月末,县农广校在全县农牧区共2.7余万农牧区人口调查当中,共统计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4370余人,其中蒙族约1590人,约占富余劳动力人数的36.4%;哈族1670人,约占富余劳动力人数的38.2%;汉族约1110人,约占富余劳动力人数的25.4%。农牧区富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北部牧业贫困区,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农产品深加工相对滞后,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农牧区富余贫困劳动力较多,尤其全县26个扶贫乡(村)就约有1400多贫困富余农牧民。另一方面,农牧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缺少技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部分,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牧民很少。
  三、解决农牧民非农收入的对策
  (一)拓展培训渠道,提升职业技能。我县除了具有政府部门和事业职能的培训、实训机构外,各乡镇场都有农牧民文化技术学习活动室,制定完备的计划,逐步形成以县上办骨干班、乡里办推广班、村上办普及班的农牧民科技培训模式,为农牧民进行引导性培训和部分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便利。譬如技能型要求不高的家政服务、餐饮、酒店、建筑等岗位就可以在乡镇或在村上就近进行培训实习;技能型的岗位可落实工矿企业及实业基地进行实训,以便能够基本满足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要求。为提高效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企业实习、岗前培训、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达到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同时,落实各项惠民利民便民政策,维护和保障各族农牧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促进农牧民在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吸引农牧民进入城市尤其是城市新区居住,改善生产环境,使农牧民工不因疾病或下岗失业而致贫,以达到彻底转移农牧区劳动力的目的。
  (二)拓展第三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把以服务业为主的农牧区第三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结合自治区、地区文件精神,制定有利于加快自治县非农产业发展的措施办法。部门配合连动治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乱摊派,纠正和处理各种侵犯非农产业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优化县域市场环境。在招商引资上要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注重招商引资实效,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结合农牧民转移培训,鼓励农牧民以家庭经营形式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一是培育农牧民自己的农产品营销组织,发挥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农牧区产销大户、农牧民经纪人的队伍作用,形成一批长年活跃在城乡和区内外的农牧民流通大军。二是抓好城乡市场的监管。使农牧民坐在家里通过网络营销农产品,使农业现代物流成为扩大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三是抓好农牧区信息服务业建设。利用农业局资源工作平台,重点抓好自治县农林牧副渔等农产品价格信息、就业信息、农资信息、科技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建设,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服务。
  (三)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增加农牧民增收渠道。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是县域传统服务业中最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之一。我县是东归英雄的故乡,江格尔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草原风光、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但是在挖掘和培育方面,以及旅游产业的建立方面,虽有一定的宣传特色,但至今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旅游名牌。旅游产业要形成自己的特点特色,涵盖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接待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这其实是一个旅游品牌的问题。发展县域的旅游业,建立起集草原风光、人文景观、民族特色、文化浓郁、住行便捷、服务周到的旅游产业商品链,创造江格尔国际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东升. 中国农区可持续畜牧业初探[J]. 中国农村经济. 1999(02).
  [2] 马成文.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系统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1998(06) .
  [3] 巨宪华,张跃建,陈友福. 小城镇: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J]. 生产力研究. 1997(03) .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