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对康德“空间”概念理解的推进(3)

作者:尚文华 更新时间:2014-04-15 13:3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空间;世界;此在;康德;海德格尔
【职称论文摘要】
去远指的乃是一种存在建构。在这种存在建构中,此在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让向来存在着的东西来到近前照面,此在本质上就是有所去远的,此在有一种求近的本质属性。去远揭示着相去之远。但是,相去之远与距离一样不可

      “去远”指的乃是一种存在建构。在这种存在建构中,此在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让向来存在着的东西来到近前照面,此在本质上就是有所去远的,此在有一种求近的本质属性。“去远”揭示着“相去之远”。但是,相去之远与距离一样不可作为此在式的存在者范畴规定,因为它们无法被把握为一种生存论性质。相反,只有在“相去之远”被此在揭示出来了,那种距离或者“相去几许”才可能被通达。也就是说,两个“点意义上的位置”根本不可以被把握为相去之远。因为就其存在方式而言,它们不能被如此把握,它们之间有的是距离,而且这种距离只有因去远活动才可能被发现并测量。现在问题是如何理解去远、相去之远、相去几许、距离几个概念之间的奠基关系。 

  “去远”并不必然意味着估算上手事物距离此在的远近。这里“所去之远”乃是指将寻视着的上手东西进入环围之中。此种“近”乃是以操劳在世为准,即以世内其他存在者前来照面作为准则。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此在占据的位置与其他世内存在者占据位置在含义上是不相同的。所谓占据位置指的乃是“去周围世界上到手头的东西之远而使其进入由寻视先行揭示的场所”[10],此在就是在周围世界那里领会自己的这里。无论是“那里”还是“这里”都不是指现成的场所,它们乃是由操劳在世在整体意蕴中显现出来的,它们都依托于此在的去远活动而得以展示。另外,就此在的空间性而言,“它的空间首先不是在‘这里’,而是在‘那里’”[11],此在乃是由“那里”返回到“这里”来领会它的空间的含义,这乃是因为这样而发生的——此在向来就是通过上到手头的东西来解释自己向着什么的操劳式的存在方式,这一点完全隐含在此在的“在之中”生存结构之中而由此在的去远所揭示。这样海德格尔就将其他存在者的空间结构奠定在此在的操劳式的生存之中而由此在的去远活动先行揭示出来,同时将此在式的空间结构与其他世内存在者的空间结构或周围世界一起建立在先行的此在操劳所揭示的因缘整体之中。海德格尔就是这样将我们日常未曾领会的经验内容建立在此在操劳的先天结构之中而取得真理性存在的意义。这是康德空间意义所缺乏的。由于将空间界定为纯形式,康德丢掉了生活世界中的所有经验成分,而使其仅仅具有形式性含义。
由于去远之“所去之远”主要是将寻视的上手东西纳入环围之中,它就主要不是被把握为距离,即使要估计远近也只是以一种相对于日常行事的“相去几许”来大体说明。这种说明方式往往由日常“所操劳之事”来解释。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说的一袋烟的功夫、十分钟路程等诸种相去之远乃是由此在的操劳寻视先行加以估计的。那些经过核定的刻度之距并非为我们的世内存在所有,而且往往测距较近之物却并非切近上手之物,而对世内存在切近的东西却又总是距离甚远,比如脚下的路与对面的人、眼上的镜子与对面的电脑屏幕。我们现代人往往认为核定之器(还要有专门的机构测量制定,我们将其叫做标准化)所测之距乃是客观,而将由去远揭示的相去几许说成主观。但是我们如何能够测量距离,这种完全生活在核定之器控制之下的人类生活是如何可能的呢?换言之,这种将距离、绵延作为现成的自在之物,并为我们普遍接受,并深入到我们生活核心的方式是如何可能的呢?就像我们刚才说明的,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所操劳之事”来界定我们生活本质的去远活动所估计的相去几许,与我们又总是以一种在我们看来更精确的核定之距来解释的那种距离之远,这两者到底哪一种更本真呢?这些是海德格尔所要核心面对的问题。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由于康德将空间时间形式化而遗漏掉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康德却给出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将一切奠定在先天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说明这一切的最终根源。海德格尔也是这样思考空间问题。他认为,尽管这种相去几许只是一个估计而不具有像我们现代人所要求的精确性,但是它却是由最源始最本真的“真实世界”所揭示出来的。因为这个世界乃是由此在作为生存着的此在向来就已经依存之中的存在者,而作为寻求精确性的核定之距之所以可能乃是源于操劳着的此在所本有的去远活动之奠基。作为在世的此在绝无可能跨越这种去远而发现距离,即使我们设想一个物现成的摆在此在先前占据的位置,而上手事物相去之远按照现成物与上手事物之关系而断定。此在的确可以将此相去之远把握为距离,但是此时的距离却是已被去远了的距离,此在依然无法跨越它的去远。“毋宁说此在已经携带而且始终携带着这种去远,因为此在本质上具有去远”[12],作为现成的距离本身奠基于此在的去远结构之中,作为沉沦于世的此在先行的为核定之距奠定基础。尽管康德可以在时间中遍历数数却无法为其更进一步奠基,这是海德格尔推进康德的地方。
此在去远使上手事物切近,凡接近总以先行采取了一定的方向。因而,正是此在的这种“定向”结构能够使得上手之物依向来接近以使我们在其位置中发现它们。这个方向之制定乃是基于此在之操劳活动。在这种操劳活动中,标志的需求是先行给定的,而标志上手之物用途的场所就是在这种先行的需求中得到揭示。这些场所保持着开放,依据其“何所去”被定向。此在的定向,就是这么作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样式而现行由操劳活动的寻视而引导,最终奠定于操劳活动之中。就是在这种特殊存在者依据什么来定向的问题上,海德格尔展示了与康德的系统差异。沿着这种关于空间的思想,海德格尔专门分析了依照“肉体性”的“左右定向”与一般的在世定向活动。康德曾经试图如此去理解,但是由于是无世界的主体,使得他不可能采取这样一种生存论的全面分析。
或许意识到其空间结构缺乏内容而使其无法获得标志经验空间性的方向规定,在1786年的一篇文章[13]中,康德专门谈到组建方向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康德依照身体两侧不同的原则分析主体如何先天的获得方向性的规定[14]。海德格尔承认左和右这些固定的方向都是源自于定向活动本身,并且“此在始终终身携带这些方向”[15],但他还是认为属于去远的定向活动乃是由在世奠定的。他认为康德所谓的“‘通过在我两侧之区别的单纯感觉’是绝无可能在世界中辨清门径的,具有这种感觉的主体乃是一个虚构的入手点”[16]。因为它本身就总已经在一个世界之中了,并且,为了能给自己制定方向它也不得不首先在一个世界之中。那此在方向的获得究竟源于什么?这是一个极端艰涩的问题,海德格尔完全承认左右定向活动的意义,只是认为它不是奠基性的,相反,此在一般的依据操劳活动的定向才更加本质,并且前者乃是奠基于其上的。对于康德举的在熟悉但却昏暗的屋子里的例子,的确像他说的若无确定物则单凭单纯的感觉是无所助益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场景,那就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这也并非是不可能的,那么此时我们是依据什么定向的呢?什么是作为奠基性的先天要素呢[17]?这是另外一个极端艰深的问题。但是现在,至少在海德格尔的思想背景中,他对于康德的批判还是强有力的,因为康德试图为制定方向所寻求的“主观原则”或“先天原则”的确是“无世界的主体的规定性”[18]。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思想背景之中,他也的确为此在在世的定向活动提供了在世的“主观”先天性,而且可以为依左右而定向的先天性提供了奠基。(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