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3)

作者:孙涛 更新时间:2015-11-26 14:0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公众参与
【职称论文摘要】
4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与政府对话和互动效能偏低。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缺乏系统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及矛盾调处机制,单个公民在庞大的公共管理机构面前时常是无能为力的,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庞大的国家

         4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与政府对话和互动效能偏低。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缺乏系统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及矛盾调处机制,单个公民在庞大的公共管理机构面前时常是无能为力的,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庞大的国家机器直接沟通、对话或者讨价还价,参与成本往往非常高昂。面对这种情况,个人要参与或影响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要使公民在政治参与中保持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必须允许公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政治参与,否则就将挫伤大多数公民的参与热情。”虽然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来看我国居民的自组织能力还是偏低的,影响了社会自主空间的扩展。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具有官民两重性,对政府依赖性很强。一些非政府组织独立性相对较强,但其影响力又远远不够。从发展现状来看,非政府组织数量虽然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大而不强”,其组织制度和治理机制也不尽完备,规范性有待提高。就全国整体来看,不同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发育程度很不平衡,而且同一地区的不同社会组织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影响力和地位方面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改变公民参与持续性的低组织化情况,并且使各类社会组织成为党委政府所信任和依赖的、能够实现良性互动的社会力量,公民稳定而有序的实质性参与就难以有根本性改观。 

  三、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意见、思想及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能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治理、决策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不能仅仅就公众参与而谈公众参与,必须结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进行审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推进。
1以民主政治推进行政民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居于主导地位,下一步要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推进行政民主、建设服务型政府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满足公众参与需求。首先,要以政治民主推进行政民主。由“政治民主”转向“行政民主”是当代民主制度的重要发展方向,而行政民主又集中体现为公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目前我国采取了“以行政吸纳政治”的方式来减轻社会对于民主化诉求的压力,也就是通过行政民主化和公开化把公众参与决策的民主诉求释放出来。现实来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顺应了行政民主发展的趋势,但仍然离不开民主政治的有力支撑,因为通过发展民主政治可以获取更多的政治认同、增强政府合法性,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社会治理。其次,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转型。一要还政于民、还权于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以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条件和平台。通过合理放权与分权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政社分开”,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二要增强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和回应性。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社会治理中政府与公众互动来提高治理和决策效益。推进社会政策决策社会化,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三者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和决策跟踪反馈制度,增强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和回应性。
2提高公众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推进公民社会建设。从公众的角度来看,下一步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培育公共精神,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公民的文化素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政治成熟度在实现其权利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素质。具体来看,一要通过党委政府发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络进行广泛宣传和引导,使公众逐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和政治文化的束缚,提高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二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素质和参与能力。公民参与能力是一项涉及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包括认知能力、聚合能力、合作能力、磋商能力等四个方面。从深层次来看,公众参与能力提高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要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规范的教育培训制度。现实来看,要通过提高公众受教育程度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一方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开设课程中设置培养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日常民主实践训练,增加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维护自身权利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全社会养成一种公民精神和公民文化,让公众具有对公共目标及个人利益要求的合理期望,养成相信他人、理性包容、与人合作、愿意妥协的良好品德,培养遵守法律规范、重视公共利益,不独断专行、不盲目猜疑等政治修养。

  3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注重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实践表明,行政机关更为关注有组织的利益诉求,而对未经组织的利益诉求缺乏回应。公民有效参与社会治理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依托和平台支持,为此,要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注重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程度,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渠道和平台。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又是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平台。社会组织能否成为公众参与的有效载体,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状况,而社会组织的能力则与其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及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推进社会组织自身治理过程的民主化,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民主化再造”,以此来培养社会组织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技能,赢得公众信任。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社会组织与执政党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体现出党委政府对社会组织地位作用的认可和重视。应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环境条件,实现社会组织的稳步有序发展,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为构建社会合作治理体系奠定基础。(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