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社会实在的三维构建(2)

作者:段伟文 更新时间:2016-11-17 12: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数据,社会实在,表征性,语义性,能动性
【职称论文摘要】
(三)数据化社会实在的多维度性。社会数据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技术,其基本技术路线是用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模型来构建可以认识、理解和干预的社会实在。由此揭示的社会实在是通过主体与社会存在以及主体之间的互动构

  (三)数据化社会实在的多维度性。社会数据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技术,其基本技术路线是用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模型来构建可以认识、理解和干预的社会实在。由此揭示的社会实在是通过主体与社会存在以及主体之间的互动构建起来的复杂的人工物或人化物。从经济指标、人口状况、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到公众的幸福感和网络舆情,各种基于社会数据化的社会实在即数据化社会实在的构建不仅涉及基于观测者视角的客观认识——用数据表征作为主体或群体认识对象的社会存在,而且还与主体或群体认识社会存在的目的与意向性密切相关——从数据中推演意义或据此采取行动。由此,数据化社会实在的构建过程具有表征性、语义性和能动性等维度,其结果呈现为由表征性社会实在、语义性社会实在和能动性社会实在叠加融合而成的多重实在。
表征性维度是指主体可以通过数据模型及其背后的算法使社会存在表征为社会实在,其实质是对社会实在的总体性认知与把握。用数据表征社会实在是由数据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一方面,数据在量的定义、选择、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原则上可以通过主体间的讨论减少主观偏见,较一些非量化的方法更为客观地表征对象、事件和环境的属性。另一方面,数据本身可以借助载体的存储而成为一种稳定的、物理的东西,是一种可以操作、变换和传输的客观存在。〔3 〕109 由此,可以用“……的数据是多少”之类的量化答案回应“……是什么”之类的存在论问题。近年来,此进路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物理学和计算社会学。其理想化的认识情境是:在对社会现实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自动化数据测量和采集的基础上,它们试图以其所获的社会数据集替代社会现实和过程本身,进而像“社会之镜”一样以数据模型或数据仿真表征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然而,表征性维度至少会遭遇两方面的质疑。首先,数据并不能替代认识对象。对此,杜威曾指出,对象是最后的、完备的东西,而数据是“运用的材料”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题材, 是尚待揭示的事物的征兆、证据、标志,是中间线索而不是最终的对象,是手段而非终极事物。〔4 〕74其次,正像并不存在一种“自然之镜”可以完全客观地表征自然实在一样,同样不存在一种理想的数据化社会实在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整个社会的所有方面。
鉴于我们无法以“社会之镜”或“上帝之眼”构建完美的表征性的数据化社会实在,这使得表征性只能是数据化社会实在的一个维度,数据化社会实在的构建还需引入语义性和能动性两个维度。其一是语义性维度。在无法从总体上表征社会的情况下,数据化社会实在的构建只有在具体问题的驱动下,才可能提出具体地揭示社会实在的某一方面的主题,赋予跟问题相关的数据以特定意义,语义性的社会实在由此得以构建。例如,在没有提出具体问题之前,你的财务数据和过往的消费记录只是具有无数潜在信息意义的数据集。而当一家零售商想知道你购买某个新款手提包的可能性时,就可以从中挖掘出你的“可支配收入”“顾客忠诚度”以及“时尚度”等方面的表现或评分,赋予相关数据具体的意义,你的相关特征和经历方面的数据因此被提取和推定出特定的属性标签(如很可能购买某个价位或风格的产品),由此你在特定的意义上被构建为语义性的社会实在。其二是能动性维度。不论是表征性还是语义性社会实在的获得,往往为了展开进一步的行动,或影响相关主体做出相应的行动,能动性的社会实在会由此得到构建。例如,一些用于健康管理的可穿戴式设备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构建的就是能动性的社会实在,这不仅使监测对象的健康状况通过数据得以刻画,还会对监测对象、医生、保险销售人员、制药厂商等相关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以主体的目的和意向为纽带,可以使表征性、语义性和能动性三个维度得到整合。在讨论科学表征时,科学哲学家吉尔(R. N. Giere)将其描述为:科学家S为了目的P而用X表征世界W。〔5 〕类似地,我们可以将数据化社会实在的构建看作主体S为了目的P而用X表征社会实在SR的某个方面。并可根据目的P的不同分为三种情况:(1)P为对SR的(总体性)认知或把握,即主体S为了(从总体上)认知或把握社会实在,力图用X表征(反映)社会实在SR可认知的(所有)方面;(2)P为关注部分社会实在的意义,即主体S为了关注部分社会实在的意义而用X表征(刻画)社会实在SR的某个方面的意义;(3)P为干预所关注的部分社会实在,即主体S为了干预所关注的部分社会实在而用X表征(揭示)社会实在SR的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促使其改变。由此可见,数据化社会实在的构建必然与构建主体及其意图相关,因而不单是寻求对社会现实或事实的客观洞察,而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相互纠缠的过程,应该引入社会公正、权力赋予等方面的考量与权衡。
二、大数据方式牵引社会实在表征性构建
近年来,大数据、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和现实挖掘等数据科学的新发展使社会物理学迎来了新一波的热潮——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物理学,它试图将大数据成为洞察社会微观过程的“社会之镜”,甚至希望成为能从总体上透视和构建社会实在的“上帝之眼”。在实践层面,基于大数据的各种智能分析可以视为广义的社会物理学探究,它正在通过各种“算法分拣程序”将人细分为“算法分格”,当代社会随之走向“管控社会”。

  (一)从“社会之镜”到“上帝之眼”。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物理学及相关的计算社会学试图从总体上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表征性社会实在。其理论目标是建立一种关注人类社会过程的行为计算理论,试图以此超越对社会现象的单纯描述。为此,它并不满足于相关性发现,而力图寻求对社会结构的因果解释,并希望运用数学模型揭示社会变化和社会行为统计规律背后的动力学机制。

       社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现实挖掘(reality mining),即通过对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大数据痕迹的记录、采集和分析,揭示和构建它们所表征的社会实在。在麻省理工学院社会物理学家彭特兰(A. Pentland)看来,基于行为计算理论的社会物理学能够将社会互动机制与海量的行为数据相结合,从而构建出更好的社会系统。〔6 〕9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他领导的“人类动力学研究小组”开发的名为“奇缘”的移动系统。通过对社交媒体的数据挖掘,该系统具有社交发现(social discovery)功能,它能在有吸引力的约会对象相距八九米的时候发出报警声,并使符合条件的双方的手机通过蓝牙交换信息,由此可创造意外邂逅的机会。〔7 〕72-73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