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要面向“问题意识”

作者:高宏星 更新时间:2011-02-21 11: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全球化
【职称论文摘要】
要: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关注现实的方式和自身的生命力所决定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推进中国化研究的现实要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培育新的问题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球

黑格尔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发表过深刻的见解,即“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1]“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他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2]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赞同黑格尔的这个深刻见解,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马克思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恩格斯也认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4]这为后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指明了方向,即任何一种哲学思潮、哲学体系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哲学必须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时代的问题,然后上升到哲学理性的高度,从而给出科学的回答,成为人们指导现实的精神武器,更好的发挥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
  一、“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
  问题是科学创造、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而所谓问题意识,简言之是指人们自觉地认识问题的程度。对问题的自觉认识程度与问题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马克思的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哲学应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以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深刻洞察力和伟大创造性的一个表现,是“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6]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恰好承担了这样的历史使命,在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一个真正有时代性的哲学问题。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之源。
  “问题意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7]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他们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因此,对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工作者而言,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时俱进,理论研究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众所周知,哲学是直接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中产生的,又是在问题的深度追问与沉思中不断开拓前进的。每一种哲学都有标志自身独特品质的“问题域”,而贯穿其中的是各种哲学的独特“提问方式”。哲学的提问方式也就成为一种哲学造就其根基并保持其独特品质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的问题,它之所以实现了划时代的哲学革命,首先就体现在全新的“提问方式”上。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具体阐述新哲学的独特“提问方式”,但是在解决同时代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和立足现实发现的新问题及其分析和解决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问方式”及其基本原则是清晰可见的。[9]这就是问题不可能纯学术化,它必须来自于社会现实,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直接或间接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相联系,在与现实的对接中,实现哲学问题化和问题哲学化,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不断推向前进。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突出的不是研究哲学中的问题,而是问题中的哲学。一个哲学家只重视哲学中的问题而不重视问题中的哲学,表明他脱离现实,脱离自己的时代。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和人类如何获得解放、获得全面发展等等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产生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例,它并不始于抽象地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矛盾和前景为依据的哲学概括。《资本论》是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也是伟大的哲学著作,《资本论》中的哲学思想,就存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分析之中。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创造性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观点,以及为指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先后而写的《怎么办》、《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论新经济政策》等著作,无一不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对当时俄国现实的科学解答。
  二、“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0]因此,离开了产生问题的实践基础,问题就只能是虚假的空洞的概念。正因为问题之于时代、之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准确把握和解决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揭示当代中国实践与现实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并对这种现实做出符合时代水平的哲学阐明?那就是:用哲学批判性反思的方式,准确捕捉和发掘当今属于中国自己的问题,进而提升出哲学理念、思想与思维方式,并以理念、思想的方式影响现实,体现哲学理论指导现实的本性。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判断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科学判定我们必须关注的中国“问题意识”,提炼反映时代发展的规律,寻找出存在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深入揭示并分析产生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与深层根源。
  在研究“中国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本性使然,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当初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针对教条主义,他提醒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面对“中国问题”而不能囿于概念和书本。可是,教条主义者无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结果犯了“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仿佛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实际上却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看似离马克思主义最近,实际上离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最远。一旦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带来严重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问题这个“的”,就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破解中国问题。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在研究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矛盾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从探索中国革命面对的矛盾中产生的,《实践论》是从面对中国共产党人应如何处理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行(中国革命的实践)关系的争论中产生的,是从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其典范是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的思想;二是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时期,依据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成为激励广大人民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