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怎样评判空想社会主义

作者:刘英 更新时间:2013-04-22 14: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空想社会主义的五项新幻想;斯大林的两个目标公式;专制主义的五
【职称论文摘要】
【摘要】为了搞清楚什么叫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叫空想社会主义。本文根据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的科学评判,联系前苏联的瞎折腾试验,考证出这种“欺蒙人民的新幻想”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其中第四项后来被斯大林概括为两个乌托邦公式。进而考证出,产生这五项新幻想的根源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能力铸造自己的思想武器,只好借用民主主义的“平等”观念并把它延伸到财产制度中去,由此产生乌托邦经济制度;再借用专制主义的权力史观,产生“专制人治”的政治制度;又借用专制组织利己主义价值观,产生“思想

本文是《马克思怎样评判民主主义》(发表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一文的续篇。我们在那篇文章中讲到: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浪潮为标志,人类已经进入当今时代,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当今时代就是信息化过渡时期。目前信息化生产方式已经悄然兴起,其中孕育着智能生产力,这说明消灭阶级的物质条件即将具备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时代终于到来!由此决定资本主义形态必然逐步走向寿终正寝,共产主义形态必将取而代之。为了完成这个当代历史使命,对于每个人、每个党、每个国家来说,确立科学的精神支柱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历史已经证明:精神支柱+科学认识=理想信念;精神支柱+非科学认识=幻想信仰。因此,能否确立理想信念、摒弃幻想信仰,决定着当代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在那篇文章中也讲到:按照马克思的科学评判,民主主义是用旧的幻想欺蒙人民,“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科学社会主义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苏联人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什么叫科学社会主义”和“怎样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所以才在上述两个“欺蒙人民的幻想”之间跳过来跳过去。因此,为了科学地吸取前苏联的教训,也为了严格地分清幻想信仰与理想信念,除了必须搞清楚我们在上篇文章中已经说清楚的“民主主义怎样用旧的幻想欺蒙人民”以外,接着还应该搞清楚“空想社会主义(包括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怎样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本文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一、列举空想社会主义信仰的五项新幻想(包括斯大林的两个目标公式)
  与民主主义欺蒙人民的五项幻想相比,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欺蒙人民的“幻想”的前面加了“新的”一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欺蒙人民的新幻想”主要包括如下五项内容:
  一是关于在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贫富不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幻想。物质生产力包括手工生产力和机器生产力,其中手工生产力决定小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体现人统治人。人统治人是依靠政治手段实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而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机器生产力决定社会化生产方式、市场经济和雇佣劳动关系,体现物统治人。物统治人是依靠经济手段实现弱肉强食,所以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唯有在智能生产力、无人化生产方式、物质自动变换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才会出现人人各取所需,唯有全面自由发展的所有个人才够格享受人人各取所需,唯有通过遍布全球的自由人联合体才能实现人人各取所需。这种人人各取所需就叫消费自由。我们也许可以把消费自由理解为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但它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所理解的那种“共同富裕”——因为“富裕”是相对于“贫困”而言,那时已经没有贫困,所以也就没有富裕,仅仅是人人各取所需而已。
  由此可见,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因为不懂经济条件对于物质利益关系的决定作用,所以才离开生产力高度和社会形态,孤立地提出要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贫富不均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善良愿望对于几千年来“广大劳动者受苦受难,少数剥削者骄奢淫逸”的丑恶社会现象很有针对性,因而普遍受到人民的欢迎。但是因为这些人都坐在抽象公私观陷阱和混乱所有制陷阱中,所以都对三条历史规律、三条占有规律、七条政治规律等全部一无所知,从而既不知道“贫富不均”是由什么样的经济条件所决定,也不知道未来的经济条件将在未来的社会中产生怎样的情形。充分说明他们想象中的“共同富裕”是在不懂任何规律的基础上自发产生的一种善良愿望。善良愿望+不懂规律=幻想。这个幻想不仅为历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共有,也是前苏联赖以产生的第一根理论支柱。
  二是关于依靠阶级斗争和专政手段来“解放无产阶级”的幻想。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造反派都很同情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都认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都主张通过建立“劳动人民共和国”(由巴贝夫提出)或“工人阶级专政”(由布朗基派提出)来“解放无产阶级”。但是因为他们都处在专制组织利己主义价值观、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权力主义唯心史观的支配下,并且都坐在上述两个认识陷阱中,所以都无法理解阶级结构,只能形成抽象阶级观;都不懂分工标准,只能用“财产”标准划分阶级。导致他们不懂得:按照结构阶级观,唯有阶级结构的新旧交替以及由此必然带来的生产力性质飞跃,才能改变社会形态和推动历史前进;而按照分工标准,所谓“无产阶级”实际上是指存在于机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体力劳动阶级,体力劳动阶级的光明前途在于上升为智力劳动阶级,唯有智力劳动阶级才能通过创造和普及智能生产力,从而消灭一切阶级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前提。

   然而回顾苏联历史,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很短,而且他的“新思路”被斯大林束之高阁,苏联制度是在斯大林的手中建成,因此用“斯大林主义”来指称苏联制度及其思想观点比较合适。在“用什么标准划分阶级”以及“怎样消灭阶级”等问题上,斯大林不懂马克思的分工标准和结构阶级观,他继承和发展的是巴贝夫的“财产”标准和抽象阶级观,导致他理解不了产业劳动阶级,从而必然误解“无产阶级”的本质和历史使命;理解不了阶级结构的新旧交替,从而不懂生产力的高度怎样上升。这样一来,在他的眼中就只能看到单纯反压迫和反剥削的阶级斗争,而这种阶级斗争由于发生在同一种生产力高度上、同一个社会形态中和同一个阶级结构的内部,因此只能成为造反派的夺权工具,而不可能改变生产力高度、不可能改变社会形态、不可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总观人类历史,所有的奴隶造反都只能推翻某个奴隶主政权而不可能消灭奴隶主的等级统治。所有农民造反的结果也是如此。
  在本真马克思看来,所有的工人造反也只能推翻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权,而不可能消灭人类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形态,为了“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必须进而促使体力劳动阶级上升为智力劳动阶级,并依靠智力劳动阶级创造和普及智能生产力,同时以“同化”的方式把全体社会成员变成智力劳动者——这就是马克思创立的“通过创造和普及智能生产力来实现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可惜空想社会主义者(包括斯大林)对此一窍不通,所以才在他们的大脑里产生关于依靠阶级斗争和专政手段来“解放无产阶级”的幻想,这个幻想是产生前苏联的第二根理论支柱。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