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观对西安回坊和谐社区构建作用研究
作者简介: 王玉涛(1985—),男,甘肃兰州人,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宗教伦理学。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孝为百善之首”的说法,统治者甚至将“孝”纳入了考察其基本道德的范畴,使孝行成为了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孝”与“不孝”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评判他人的道德标准。社会上强力褒奖孝行、擢用孝士、惩治不肖,历代孝子、孝行受到人们隆重的嘉奖和尊重、名扬天下,而且会获得实际的物质利益。争当忠孝之士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道德标准和人生理想。
在伊斯兰文化中“孝”是体现伊斯兰文化和伊斯兰精神最重要的道德表现之一,在伊斯兰教中,孝,既是主命是天道,又是人道之首,这种人道与天道构成了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是伊斯兰教以天道养其性,以人道修其身,主张两世并重的一种体现。因为行天道必礼拜、尽人道孝父母。行天道和尽人道就象飞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穆圣曾把拜功比做教门的柱石,谁荒废了拜功,谁就坍塌了教门。而孝敬父母并不是单纯指人道方面,而是与天道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天地代主育物,父母代主育人。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儒家传统文化和和伊斯兰文化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中国儒家文化是产生于中国春秋时期,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而中国伊斯兰文化是中国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内容多样的,以成为中国穆斯林所认可的文化形态,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两种文化产生的背景、社会基础等不尽相同,但这两种文化在对待孝道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相通之处,体现出不同文化对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然而,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所处的环境不同,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一、两种文化在忠孝道观上的异同性
(一) 两者之间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宣扬孝亲就要做到养亲、敬亲和爱亲。在这些方面上伊斯兰教文化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首先,养亲是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其包含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的物质需要。“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以及“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凉,昏定而晨省。”(《礼记》)都在告诫子女要尽心尽力、竭尽全能使父母过上好的生活。伊斯兰教认为,孝敬父母是人道的体现,是信仰的具体体现。信仰真主能指导人们孝敬父母,孝敬双亲又充分验证了人们对真主虔诚笃信。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和感激。《古兰经》中记载:“你们应当只崇拜他(真主),应当孝敬父母。”①(17:23)先知穆罕默德也曾说:“你们不要嫌弃你们的父母,谁嫌弃自己的父母,谁就是忘恩负义者。”由此可知伊斯兰教将善待父母、孝敬双亲作为了穆斯林必备的道德修养。《古兰经》甚至明确指出“你们应当崇拜安拉,不要以任何物配主,你们应当孝敬父母。”(4:36)
其次,敬亲。子女在赡养自己父母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敬”。真正意义上的孝道不仅仅是解决父母的吃饱穿暖,还要在奉养父母的过程中,能做到终如一地谨慎、温恭、无肆无慢,始终如一地和颜悦色,任劳任怨。因为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要求的同时,还要在精神上来使父母得到满足,二者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将敬亲当做孝道的最高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伊斯兰教也认为,仅仅让父母晚年衣食无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古兰经》中记载“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们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4)先知穆圣也曾说:“取父母的欢欣,必蒙主喜;惹父母的恼恨,必触主怒。”
再次,爱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自亲始”,就是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孔子曾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孝经也记载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以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伊斯兰教中也强调子女不做出让父母担忧的事情,就是爱亲的表现。
(二) 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以农业文明和家庭社会为纽带的时代背景之下,注重人的现实存在,看重人伦道德、着重家庭亲情、强调长幼有序的家庭制度和以此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伊斯兰教把人和真主的关系作为重点,坚持真主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对真主的崇拜和顺从,强调人对安拉的义务,甚至把宗教信仰和功修视作人之本性。可见,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一个是认主独一,天下穆斯林皆兄弟,这是平等观念的体现;一个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宗法观念的体现。②这点在孝道文化上的明显差别就是在“忠”的体现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是与忠结合在一起,强调忠孝合一,忠孝一体。这是由中国传统经济所决定的,当时农业生产占据了国家的重要地位,而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们,几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种家庭制度构成了中国最早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中,父的权威天然的高于子的权威③,对于父母的孝也可以从另外一个的角度理解成对父母、对家族的忠。由这种家庭制度产生出来的社会制度完全沿袭了这种观点,并形成了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基础,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层面。强调国家就是所有人的家,君就是这个家庭的父,即君为民之父,对君的孝就是对国家的忠。反观,伊斯兰教的忠和孝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古兰经》和圣训中要求每一个穆斯林要忠于主、忠于圣、忠于贤,这样才能是一名合格的信众。它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即真主的第一性和不可超越性,其核心在于真主的唯一性。我们可以理解成伊斯兰教的忠是在忠于真主的层面上,是以超自然的信仰为基础,属于信仰层面的而绝非中国传统忠孝观那样已经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那样对中国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有很深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
上一篇:议论文同一素材的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