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作者:董平 更新时间:2010-11-28 10:1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校;德育;实效性;隐性教育
【职称论文摘要】
摘 要: 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也是高校和学界长期以来不 断探讨的课题。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以显性教育为主,往往是越强调,越显性,而效果却不 尽如人意。对隐性教育进行初步探讨,强调隐性教育在提高德育时效性方面的重要意义 。认为隐性教育适

Implicit education:peopl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model
  DONG Shu-ping
  (Organizational Section,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ainan,A 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a tro uble explored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or a long time,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 niversities have focused on explicit education,which is less effective with mor e emphasis.This paper conducts preliminary study on implicit education and stre 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in raising timeliness of moraleducaition.The paper holds that implicit education adapts to the needs of coll 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o undergradua te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turn of their life,and to the require ment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n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 tie s,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brought by moral education in foreig n countri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oral education;effe ctiveness;implicit education
  
  近年来人们探讨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视角很多,成果丰硕。尤其对隐性教育的关注 和重视,为探讨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和实践模式。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也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存在的。隐性教育是教育者在充 分掌握德育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隐匿“教育者”身份,淡化“被教育者”角色意识,使学 生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一 个显著特点是教育目的内隐,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习得’中受到教育 。”[1]它同显性教育一样,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只不过实施 路径、表 现方式不同罢了。但它们殊路同归,指向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 梅一段香”的关系,各有优势和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有机 结合、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德育过程。它们好比一块硬币的两面,不存在没有隐性教育 的显性教育,也不存在没有显性教育的隐性教育。过去,我们在进行德育显性教育的时候, 只是注意到了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则潜伏着。如果把德育工作比作一座冰山,显性教育就是露在上面的部分,而隐性教育则就是冰面以下的部分,它隐而不露,然而却更加雄伟壮丽。 隐性教育不是为了解决高校德育面临的暂时困境而采取的一项权宜之计,而是贯穿在高校整 个德育过程的战略性方法,是以人为本的德育方式。
  一、隐性教育适应了新时期社会转型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磨擦,中西碰撞,观念多元,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文化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密切,融入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步 伐日益加快。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外来的各种文化思潮、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大量地涌入, 西方资本主义和国际敌对势力一些腐朽、反动的东西,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属性的意识形 态、思想理论也以种种形式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物质丰富和社会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被运用到道德生活,导致了拜金主义的横行;市场经济对自我价值 的尊崇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市场经济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逐, 容易使人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沼。在当今中国社会,集体主义道德、个人主义道德、功利主义 道德、享乐主义道德、实用主义道德等等同时存在[2]。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国 以“德目 ”教育为特征、以显性教育为主的高校传统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变化。这种 传统的德育模式,强调课堂教育和单向灌输,教育内容统一设计,教育方法单调呆板,教育 意图彰显外露,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特别在建国初期,适应了人们对 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了解、向往、渴求的心理需要,对高校德育的发 展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而在社会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 新时期高校德育发展的需求。整体来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共生共存、共同作用于高校 德育工作全过程的,但也不排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突出一种教育形式 ,而“忽略”另一种教育形式,一种教育形式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教育形式起次要作用。这 正体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过程的一般规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 德育主要强调显性教育有它的合理性,那么,在今天和将来,强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 合甚至突出隐性教育,就成为必然的了。目前高校德育出现的暂时困境,正是这种必然性的 反映。当前高校德育正面临着转型的艰巨任务。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教会 学生多少正确的道德知识和规范,而是要教会学生在多元的社会道德和价值面前学会正确地 选择。教育方式不单纯依靠灌输德育知识,而是要注重引导、沟通、情感的共鸣和参与。德 育内容上不仅重视学生的政治和思想层面,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层面和情感层面。德育价值 上从强调社会性、忽视个性取向,回归到关注个体、发展个性上。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发挥 隐性教育的作用,让隐性教育回归本位。二、隐性教育适应了处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特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身上,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政治思想意识,都有着 和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一些特征。大学生一般在20岁左右,生理发育基本成熟,身体机能旺 盛。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处于矛盾性、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第一,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 断提高,独立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不再像少儿一样人云亦云,而愿意独立地思 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不迷信权威,喜欢争辩,并常常用怀疑和批判的 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他们头脑中条条框框的东西比较少,不受传统束缚,创新意识和 愿望比较强烈,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第二,情感热烈奔放,情绪变化大。常常对自己感兴 趣的事或活动表现异常热衷,对自己信服的人流露出钦佩和羡慕,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本动 人的书籍,一次诚恳的谈话能使他们激情澎湃,而一次意外的事故、一次较大的挫伤能使他 们陡然跌入情感的低谷,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绝路。此时高尚情感,如道德感、 正义感、审美感、爱国情等发展较快。第三,逆反心理较强。逆反心理是以怨恨、对抗或不 安全感等心理状况为特征所持的态度,因此常常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情绪性。它以反对改变已 有态度为基调,是在他人宣传说服的过程中不肯接受说服而激化为相反态度的。这是大学生 自我意识增强,不愿意受任何拘束,希望精神自立而导致的一种青年时期特有的心理。这种 逆反心理随着外力作用频率的增强和强度的加大而越加强烈。所以,越是苦口婆心地进行说 服教育,其结果越是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