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与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2)

作者:田丰 更新时间:2014-05-28 15: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社会组织 公共治理 启示
【职称论文摘要】
获得免税资格后,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几乎全程出于税法的监管和调控之下。相关法律要求免税组织的资产必须永久性地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公益资产不可撤回性原则。即便该组织解散,其所拥有的资产也只能用


  获得免税资格后,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几乎全程出于税法的监管和调控之下。相关法律要求免税组织的资产必须永久性地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公益资产不可撤回性”原则。即便该组织解散,其所拥有的资产也只能用于法律规定的其他事业,或交由政府用于公益事业。所有通过了免税检验的组织,均被绝对禁止参与任何政治竞选活动。
  2.以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助构筑多赢
  免税的NGO组织不仅自身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和失业税,而且可以让向其捐款的机构或个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为了避免弄虚作假甚至洗钱活动,捐赠方享受的税收优惠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捐赠最高限额不得超过其收入调整后毛所得的一半,公司捐赠的最高免税扣除额不超过应税所得的10%。
  税法优惠让捐赠者有所补偿,让受赠者有约束。比如要求受赠机构必须为所有250美元以上的捐赠开具收据,这个收据同时也是捐赠者抵扣税款的依据。这个细微的要求极好地保障了双方的义务和利益。如果是接受礼品等实物捐赠,受赠机构必须在年度报告中注明礼品的价值。而如果非营利性机构回赠了礼品给捐赠人,则该礼品的价值不得享有税收优惠。再如为了保证基金会的募款和使用不被滥用,政府要求基金会详细列出所有收支明细,并要求每年必须支出5%的总资产,否则将强行扣税。
  3.以税赋公开赢得社会信任
  在信息公开方面,美国似乎已经做到了极致。免税组织每年必须向联邦税局报送年度报表。报表的内容非常复杂详细,以至于通常必须聘请专业人士填写。如果没有法定理由,这些报表必须向公众持续公示3年。[4]正是因为有这样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才能充分地赢得政府和民众的信任,获得资助和捐助。那种片面要求民众奉献爱心、形成慈善氛围的呼吁,在美国的这些规范下只会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三)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1.机构高度独立自治。美国民众的自治传统同样体现在他们自发组成的非营利组织上。他们对政府公权力保持警惕,更愿意相信公民通过契约精神结成的自治机构,即便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经费是来自政府的拨款或资助。而政府也乐于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非营利机构承担,以最大限度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提升服务质量。这种既对抗又合作的微妙平衡关系,构成美国自由民主社会的一景,而非营利性组织这种独立自治的特性成为每个组织获得民众信任和发展空间的最重要基础,也成为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
  2.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美国非营利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包涵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基本做到了全面覆盖。无论是多数族群还是少数特殊群体,都能通过非营利性组织得到程度不一的帮助。多元而专业的服务化解了许多潜在的社会矛盾,消弭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在客观上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管理压力,使得美国社会和而不同,极具包容性。
  3.成熟的市场化运行。美国的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强调竞争和激励机制。政府并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美国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合同出租(contracting-out)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用于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表现得极具活力,富有成效。[1]
  三、日本: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日本的国家主义文化传统同样悠久绵长。“二战”后不久,日本出现了自民党长期执政,社民党长期在野的局面,国家形成了“政、官、财” 三位一体的决策机制,也即所谓的“55年体制”。这期间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组织始终处于严格限制之下,日本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中社会组织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但日本的民间组织在民间外交方面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日本“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快速发展历程
  1993年“55年体制”结束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和新自由主义改革开始,政府才逐渐将部分职能委托给社会组织。与此同时,以志愿者为代表的NPO组织在阪神大地震救灾中表现惊人,直接催生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1998),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认证NPO/NGO法人由2000年的2763个猛增至2009年的37196个。2009年上台的民主党政权提出“新公共理念”,更加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并于2011年6 月成功修订NPO法并出台新捐赠税制。修正案增加了NPO法人的活动领域,简化了注册手续,废除“公众支持度测试”,将税收减免优惠从10%大幅提至50%等。[3]
  (二)与时俱进的形态演变
  “二战”后,日本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在大体上经历了“慈善型NPO”—“事业型NPO”—“监督批判型NPO”—“网络型NPO”—“专业型NPO”的趋势演化。[4]“慈善型NPO”出现在战后初期日本社会面临高失业率、贫困和物质匮乏的背景下,它们在救助伤病患者、救济灾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监督和批判政府和企业的NPO开始兴起。80年代后,社会组织频繁通过各种民间活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事务,涌现出大量的“事业型NPO”。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型NPO”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了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进一步拓展了业务领域。

    (三)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在对外经济交往和开发援助中, NPO组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民间外交作用,有效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日本NPO组织在国外公益慈善领域有着广泛的参与和极强的影响力,其所服务的不少领域和项目都是国际热点问题。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NPO组织就在东南亚难民救助活动中表现优异,获得好评。冷战结束后,日本NPO又通过“日本平台”(JPF)的资金支持,针对波黑战争和东帝汶内战的难民开展人道主义救助。据有关统计,2004年日本有350多个NPO在海外开展服务项目,服务领域涉及人文关怀与发展、环保、人权、教育等,援助方式包括提供资金、技术、物质供应、人员交流、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比如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就是日本NPO的最大资金提供者,据统计,截至2008年,ODA大约将3%的资金提供给了日本的NPO。[5]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