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三部曲”叙事探究

作者:王秋 更新时间:2010-11-17 09: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民族电影;叙事;民俗
【职称论文摘要】
“红河三部曲”是指《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作为目前少数民族电影中的亮点,三部影片在国内国际获得了不少奖项。本文主要讨论三部影片的叙事状况,重点对影片中的民族与叙事的结合问题进行分析,影片中的民族因素分别呈现出“身体、外衣、饰品”三种状态,在

 2004年,《婼玛的十七岁》获得第10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此后更在世界多个电影节上获奖;2005年,《花腰新娘》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9年,《红河》获得第16届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和最受欢迎女演员奖,韩国第三届首尔忠武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三部影片中前两部以云南红河少数民族生活为主要内容,后一部以红河为背景,主创人员为导演:章家瑞、编剧孟家宗等,三部影片构成了“红河三部曲”,被看做是目前民族电影中的亮点。
  三部影片的成功不啻为给少数民族电影注入的强心针,让人回想起十七年(1949~1966年)电影中云南民族电影的整体性成功,让人期待云南电影的再次辉煌。然而,三部电影虽然获奖不少,票房却无法和同期上映的大片相比,也未在主流院线上映,接受的观众多数是云南观众和大学生观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呢?只有把他们真正纳入电影本身的范畴来考察,才能揭示此类影片的价值所在。
  一、《婼玛的十七岁》:哈尼散文诗
  广义上讲,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民族电影或民族题材电影。而狭义的民族题材电影实际上是指那些专门描写和反映某些特定民族的特殊文化、特殊风情、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片。①提到云南民族电影的传统,必须先说十七年民族电影中的《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反映云南边境斗争的影片,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派马帮带来了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农具,围绕着马帮的争夺和保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导演利用少数民族题材的独特性,建构了一种叙事的模式,即当地领导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和企图颠覆新政权的坏人展开斗争,最后少数民族群众获胜,稳固了政权,在背景中,书写了苗族青年蓝蒡和黛乌的恋爱,渲染了神秘美丽的边疆风光,也有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介绍。《山间铃响马帮来》为其后的《边寨烽火》(1957)、《五朵金花》(1959)、《勐垅沙》(1960)、《摩雅傣》(1960)等影片的叙事方式带来了一种范式:外来者(军队、汉族、党)进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遭到坏人的阻挠、破坏——在正确的组织领导下,当地少数民族的帮助下与坏人斗争——斗争胜利。在这种叙事中隐含着一种潜在的意识,胡克说:“电影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的直观描绘,使汉民族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文明的,少数民族是野蛮的、简单的、轻信的,因此是容易受骗的。”②这可以简略为,这种叙事的核心是:汉族(党)拯救了少数民族,文明拯救了落后。叙述形成了双层结构,一层为政治意义上的主线,另一层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前者突出了主旋律,后者提供了故事多样化的可能性,这种叙事方式是成功有效的,带来了当时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那么在经过了40年的沉寂后,《婼玛的十七岁》又呈现怎样的叙事状况呢?
  故事发生在云南红河的梯田云海之中,哈尼人安静祥和地生活在这里,他们和外界的沟通很少,直到有一天,观光客、摄影师阿明、打工回来的姐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美丽的婼玛和奶奶一起生活,婼玛卖烧包谷,很多游客和婼玛合影,她的愿望是去城里坐观光电梯,昆明来的阿明说英文,会照相,脑子灵活,发现可以和婼玛合作赚钱,在接触中婼玛萌发了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愫……影片情节十分简单,以舒缓干净的镜头娓娓道来,笔调抒情,有少女的快乐、欣喜,也有惶惑和茫然。
  影片意识形态的处理和十七年民族电影是很相似的,阿明身上符号化特征是文明,与之相对的婼玛等成为落后的表征,阿明激起了婼玛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对城市的向往,这无疑是对十七年民族电影的继承,仍然采用了外来者的进入,文明对落后的拯救这一隐含的话语,然而去掉了那些和当代话语不相协调的部分,对阶级矛盾此类极端对立的话语进行了改造,改造为:面对外部世界对民族文化生活的巨大冲击,哈尼人是在碰撞中坚守,还是调和抑或突围?影片在这个层次上构筑出一份对民族历史现状的关注和思考,打造出影片厚重的人文关怀气质,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内涵。
  影片呈现独特的散文电影特征,不以复杂刺激的情节为诉求目的,没有激烈的情感,没有复杂的冲突,只有浩瀚的梯田,缭绕的云海,纯洁善良的哈尼女孩婼玛和她青春的情怀。叙事中把镜头给了婼玛心灵世界的映射物:哈尼梯田的晨曦,哈尼寨的民风民俗,让观众跟着她进入哈尼寨去感受女孩的情愫和生活。谈到这部影片时,《婼玛的十七岁》的编剧孟家宗说“从一个民族自身出发触摸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③。影片流露出创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可以叫做后顾与前瞻的姿态,即留恋哈尼山寨那份清新恬淡、安详简单的生活,面对新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渗透时又对他们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忧虑。这份姿态和影片淡化的情节,舒缓的节奏,抒情的长镜头一同构筑了《婼玛的十七岁》散文风格,使其达到了民族电影的一个高水准。
  二、《花腰新娘》:花腰民俗志
  《花腰新娘》的叙述是在云南红河花腰彝族一个世代风俗“不落夫家”下完成的,“男女成婚后新娘不得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石屏花腰彝族姑娘凤美参加了丈夫阿龙带领的女子舞龙队,自小失去母亲的她泼辣、果敢、野蛮,这样的性格难免和阿龙及其家人为代表的“保守落后”分子产生冲突,在她的努力下,最后阿龙等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凤美也带着她的姐妹们舞动着最美的生活,最终得到了各自的爱情。
  影片节奏明快,色彩丰富,故事的框架接近于《刘三姐》,凤美的形象无疑是《五朵金花》女性形象的延续,刘三姐的新版,把阶级斗争改成了和民族落后习俗观念的斗争。影片在强势女性(凤美)——弱势男性(阿龙)这种逆反设置上构筑出一些有趣的情节,通过花腰彝族民俗:女子舞龙、烟盒舞、海菜腔的包装后显示出异质的色彩,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这部影片的重点是将一个“野蛮女友”的故事放置在民族环境里来展现,影片中没有对民俗观念演变的讨论和思考,也没有对身处其中的凤美及其姐妹们心理进行挖掘,“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成为噱头的来源。
  导演章家瑞在谈论此部影片时说:“首先还在于它极具时尚性,12个美女舞龙,又着花腰族服饰,还有云南奇异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影片丰富的观赏性元素,并且极具‘另类’感的人物及人物关系,在奇特而惊心动魄的故事叙事中,必将给人以一种震撼。”④可见,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重点在于如何赢得市场,视觉、听觉的冲击是最终目标,满足观众对花腰彝族民俗的猎奇心理和打造故事的“奇特与惊心动魄”是诉求的重点。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