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性刺绣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变迁(3)

作者:熊瑛 更新时间:2014-09-30 13:0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观赏性刺绣;历史;仿真绣;美术绣
【职称论文摘要】
沈寿绣制的《意大利王后像》在1911年意大利都朗赛会上获得最高荣誉奖,其绣制的《耶稣像》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这是中国刺绣第一次以融汇东西的面貌展现在各国面前,也是观赏性刺绣发展历

    沈寿绣制的《意大利王后像》在1911年意大利都朗赛会上获得最高荣誉奖,其绣制的《耶稣像》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这是中国刺绣第一次以融汇东西的面貌展现在各国面前,也是观赏性刺绣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的焕变。
  沈寿在刺绣的教育和传播中也付出了诸多心力,她曾被清廷任命为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辛亥革命后,京城绣工科停办,她便在天津创办女工传习所,广传绣艺。1914年,受著名实业家张謇之邀,沈寿来到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女工传习所任教,培养出150余名刺绣人才。沈寿病逝之前,将自己毕生探索的刺绣技艺一一口授,由张謇执笔记录,形成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雪宧绣谱》,1919年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后来还发行了英译本,名为《Principles and Stitchings of Chinese Embroidery》。此书详细阐释了刺绣各道工序,归纳出18种常用的针法,在配色、临摹方面也总结了不少独到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刺绣专著。
  在沈寿的影响之下,近代的观赏性刺绣得以广泛传播,并呈现出多彩的面貌。苏绣大师金静芬是沈寿的入室弟子,她授徒三千余人,将沈寿开创的美术绣传播到各地。杨守玉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工画善绣,被画家吕凤子聘请到丹阳正则女子中学,任绘绣课教员。20世纪30年代,杨守玉基于西画笔触和色彩学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乱针绣最适于临摹油画和水彩,弥补了传统刺绣中色彩层次较少的缺憾,更加自如地控制色彩效果,塑造纵深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观赏性刺绣的写实化程度。杨守玉的弟子任慧娴将乱针绣用于绣制人像,造诣不凡,她擅长以变化微妙的灰色调营造虚实相生的效果。任慧娴晚年绣制的《齐白石像》采用乱针绣和传统绣相结合的方法,极佳地刻画出白石老人的神态气度,堪称其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
  中国观赏性刺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到唐代是萌芽期,刺绣佛像之风为观赏绣的绘画式构图做了充分的准备,平绣的广泛应用也为题材的扩大打下了基础。两宋为发展期,刺绣技法工巧,造型设色与宫廷绘画面貌相近,但尚未独立于绘画之外,形成鲜明的丝绣语言。明清为泛化期,民间发展更胜于宫廷,题材扩大,针法丰富,竭力追求质感的逼肖,清新雅致的文人趣味成为主流,但因商品化的潮流影响,清末的观赏绣时常粗制滥造,吉庆色彩浓郁。清末至民国为嬗变期,观赏绣吸收了日本和西方的美术风格,改变了传统路子,使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展现出时代新风。
  五、结语
  观赏性刺绣是刺绣工艺中的高档品,最能代表刺绣艺术发展的水平,且因其对物象的摹仿,催生出各种针法和绣法,在构图和设色上也较之实用性刺绣更为讲究。观赏性刺绣对从业者的要求甚高,匠人须通晓画理,在造型设色方面有扎实的基础,还要掌握全面的刺绣技巧,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和揣摩,方能有佳作。也正因如此,观赏性刺绣才能够脱离衣衫鞋帽、帷帐鞍鞯,具成为登堂入室的艺术品。在清代皇家的收藏中,已有数量可观的观赏绣,见录于《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清末民国的收藏家朱启钤在《丝绣笔记》、《存素堂丝绣录》、《清内府藏刺绣书画录》等著作中,详细记录了由唐至清的诸多观赏性绣品,并做了题材上的分类,与古代书画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可见这些观赏绣已经具有与书画等同的观赏价值和收藏意义。
  时至今日,高档观赏绣通过发扬传统、借鉴西方、外师造化的多重路径,衍生出静物、风景、仿古书画、肖像、仿真动物等题材,结合新材料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力,成为人们陈设展示和收藏品玩的佳品。但也应看到,当代观赏绣行业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刺绣艺人欠缺自创绣稿的能力,临摹绘画的绣稿反复使用,不免造成大量的重复,也令各地刺绣面目雷同。解决这个问题要通过两条途径,首先,必须提高刺绣艺人的文化修养,培养其创新能力,使观赏绣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对绘画的简单摹仿;其次,挖掘本地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将其注入绣品中,凸显地方绣种的鲜明个性。相信随着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观赏性刺绣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其发展空间也会被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1]朱启钤.《女红传征略》卷二《绣作》,见《艺术丛编》第一集第三十二册[M].台北:世界书局,2009:732页.
  [2](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6:56页.
  [3](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七,见《四部丛刊初编·子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234页.
  [4](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83页.
  [5](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六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02页.
  [6](唐)白居易.《绣观音菩萨赞并序》,见《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065页.
  [7](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百二十[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726页.
  [8](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621页.
  [9]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2页.
  [10]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下,见《艺术丛编》第一集第三十二册[M].台北:世界书局,2009:257页.
  [1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二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7:2991页.
  [12](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6:680页.
  [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土贡考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1页.
  [1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0页.
  [15](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见《丛书集成续编》第84册[M].上海:上海书店,1994:160页.
  [16](明)屠隆.《考磐余事》卷二《宋绣画》[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页.
  [17](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五《书画》[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页.
  [18](明)顾寿潜.《宋元名迹方册》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明)凌义渠.《凌忠介集》卷一,见《倪文贞集/外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93-394页.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