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同体”的女诗人

作者:李莉 更新时间:2010-10-22 09:3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狄金森 男性特质 女性特质 双性同体
【职称论文摘要】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风格复杂而独特。她的诗歌既呈现女性温柔、脆弱的特质,又流露男性勇敢、叛逆的性情。她崇尚独立思想,却坦言要婉转表达;她挑战上帝的权威,却又对“上帝”温情脉脉;对待爱情,她时而如男性一般热烈奔放,时而如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和独特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一千七百多首诗歌。她写自然,写爱情,写宗教,写死亡,写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苦和希冀,她用最诚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她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然而,值得我们格外注意的是,她的诗歌常常展现出矛盾的特质,她的笔端仿佛流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一种叛逆而狂野,一种真挚而温柔,这两种力量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使她既具有强悍的男性气质,又具有谦和的女性气质,形成比同时代的女性更富活力、更为理想的人格状态。
  本文将通过分析狄金森诗歌中表现出的双性特质,来阐释狄金森如何在“双性同体”人格的影响下抛弃成规戒律,在一个男权和宗教双重统治的时代中伸张自我,表达本色。
  
  一、“思想与上帝并重”
  
  狄金森(1830~1886)生活在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在那个宗教气氛浓郁的男权社会,一个女人要保持思考的权力,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何其艰难,而“双性同体”的狄金森却做到了。她抵抗各种压力,拒绝加入教会,拒绝传统的婚姻生活,身穿白衣,独身隐居。在世俗的压力面前,她仿佛一个勇敢的男性,以非凡的勇气拒绝一切虚伪。她不像普通妇女那样满足于现成的教条,对于人生的种种疑问,她诉诸理性。她的这种男性特质首先体现在她对思想和智慧的讴歌中。在诗作第632首中,她高度赞扬了思想。她认为思想“比天空更广阔”,因为思想容纳天空后,还能“溶进一个你”;思想“比大海更深广”,因为它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包涵;思想“与上帝并重”,若说二者有差别,那也仅是“音节和声响”的差别,不足为道。
  在众多女性还把丈夫、家庭和上帝奉为“天”的时候,狄金森却如此热烈的颂扬“思想”,这不仅显示了诗人对理性和真理的崇尚,也是对传统的重大挑战。作为一个女人,正是因为具有男性一样的战斗精神和理性,狄金森才没有如大多数女人那样盲目顺从,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勇敢而理性的男性特质,使狄金森敢于挑战现实,探索人生,而温和柔韧的女性特质,又使她能够适度妥协,认可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从而为她的思想带来更大的生命力。比如在对待思想和真理上,狄金森有不妥协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如在诗作第1129首中,她简明果断地宣布“要说出全部真理”,但同时又指出, “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成功之道在迂回”她深深明白,时代的先行者最好用婉转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理念,否则“真理的强光”会让人们“失明”,使传播失去意义,或给传播者带来危险。狄金森的成功之道,在于迂回地避开锋芒。 “要说真理”又“不直说真理”所包含的策略性,正是狄金森双性特质的确切体现。
  
  二、“向世界宣战”
  
  狄金森“双性同体”的人格特质不仅表现在她对理性的崇尚上,也体现在她对宗教的态度上。她独立思想的能力使她无法盲目认同现成的宗教教义,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又使她无法避免宗教,因此她不断地重拾宗教题材,探讨生命与死亡,以期获得关于生命的最终答案。在诗作第540首中,她表达了自己特立独行地探索的勇气。她说: “我把我的力量握在手里——/然后,向全世界宣战——”在诗中,她多次使用“勇气”和“力量”这样刚毅的词汇,让我们体会到她男性般的意志和决心。她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抨击盲目的宗教信仰,如在诗作第1433首中,她把世俗的“信仰”比作“桥梁”,讽刺其缺乏根基,摇摇欲坠。她说: “这桥墩多么易碎/它却支撑着我们的信仰——/世间没有一座的桥梁——/如此脆弱而拥挤。”
  对于宗教信仰,狄金森绝不盲从。而这种抗衡社会主流,大胆挑战权威和传统的行为,并非源于她的盲目冲动,而是她像男性一样追根究底,理性思索的结果。在诗作第915首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质疑上帝的原因。她说: “信仰——是一架无墩之桥/它与现实的连接/太过纤弱——/肉眼难以看见”在诗中,狄金森明确地指出,世俗的信仰是没有根据、脱离现实的,它跟现实的联系“纤弱”到“肉眼看不见”。独立思考,很久以来都是男性的专利,女性只需要顺从和依附。而狄金森这样理性的思索,执拗的反叛,正是她男性人格的集中体现。
  除了男性人格的作用,狄金森同时受到女性人格的影响。这种貌似矛盾的双重影响也折射在她对上帝的描写上,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那就是:当她内心的男性力量占了上风的时候,上帝就表现为她理性分析和挑战的对象;当她内心的女性力量占了上风的时候, “上帝”则化身为“人”,成为她寄托情感的对象。
  在狄金森描写上帝的诗歌中,很多都流露了她的女性情感。如在诗作第844首中,上帝就变得感陛和亲切起来。 “上帝”仿佛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向人间早早发送“春的快递”,然后耐心等候,而到了三、四月间, “没有一处欢欣/不是因为上帝的/热情会晤”。这位“热情会晤”人间万物,使四野欢欣的人,一点也不像世俗眼中那个刻板僵化的上帝,他更像一位热忱、稳重的父亲,慈爱地照料着人间的孩子,没有苛求,没有审判与惩戒——他仿佛温和而强大的男性力量,而非冷漠无情的神性力量。将上帝表现为强大的男性,将“他”化身为爱和保护的化身,正是狄金森女性特质发挥作用的结果,因为这带给她深切的安全感。
  很多读者都发现,狄金森趋向于将上帝“人格化”。在她的很多诗歌中, “上帝”与“人”的界限都非常模糊。我们能清楚地看见他的“第二副面孔”和他的“金发碧眼”。“上帝”常被“爱人化”,有时更“成了爱者的象征”。这些发现无一不可以佐证狄金森的女性特质对她创作的影响。
  如在诗作第217首中, “上帝”就变得非常“人性化”。诗人“不辞远行”去找“救世主”,为的是“这副小小的担子——/我带给你的至高无上的心”,因为“这心我放在我心之内——/直到我心沉重不堪——”但奇怪的是它“走后更沉重”了。这首诗形式简单而内涵丰富,当我们深深审视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中的“救世主”,已经不是世人眼中那高高在上审视众生“救世主”了, “他”更像一个诗人内心渴慕、却无法得到的爱人。因为失望的爱,诗人痛苦的心变得“沉重不堪”,于是想着干脆把心还给“他”。可“心“走后,诗人却感觉“更沉重”了。显然在这首诗里,狄金森借“救世主”来寄托自己对异性的情感。“救世主”成了可以倾诉,可以爱慕,可以托付,可以失望,可以寄托缠绵情感的对象,这正是狄金森内心深处女性人格的感性需要所致。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