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赖声川话剧《如梦之梦》在商业浪潮中的突围

作者:郑世鲜 更新时间:2015-08-05 09:4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赖声川;《如梦之梦》;商业成功;原因
【职称论文摘要】
在戏剧市场一片萧条的大背景下,赖声川的戏剧却能异军突起,实现艺术和商业的双赢,成为剧坛令人瞩目的现象。本篇文章从赖声川的近作《如梦之梦》入手,正是意在剖析他的戏剧取得商业成功的内在原因,从而获得一些戏剧商业化运作的启示。

         从二十世纪开始,关于“戏剧死了”的哀声就不绝于耳。著名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曾公开表示,“神圣的戏剧可能只存在于云端”。现代社会对传统戏剧艺术的冲击是巨大的。高科技带来了对艺术产品大规模的机械复制,而作为必须亲临亲演的戏剧艺术,置身于这个流水工坊的时代似乎已经有些不合时宜;电影电视的出现普及进一步压缩着戏剧存在的空间,足不出户即能拥抱大千世界似乎比高票价置身现场去迎接一场冗长的未知要便捷有趣的多;影像化、图解化、碎片化的视觉体验和阅读,风火轮一样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还有多少人愿意停下脚步,真实地近距离地去感受一场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的悸动与渴望?于是,几乎全世界范围内,剧场的观众都在减少,而在中国,戏剧更是被视作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而被供奉上了神圣祭台,拥抱梦想的追随者不少,但应声者、围观者寥寥。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赖声川的戏剧像一面旗帜,在暗淡空旷的剧场中显得如此耀眼明亮。赖声川29岁开始剧场创作,被誉为“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暗恋桃花源》更是成为一代经典,引入大陆后,迅速征服了内地观众,成为“当代中国最受欢迎的剧目”。2013年,《如梦之梦》在内地首演,八小时时长,却依旧火爆非常。赖声川的戏剧在艺术和商业上的双赢无疑为“中国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言论作了代表性的反击,下面就以《如梦之梦》为例简要分析一下,赖导如何让有几千年传统的戏剧艺术在中国戏剧市场凋敝的情况下实现突围。
一、导演号召力
就《如梦之梦》的商业宣传来说,导演本身就是一张最好的名片。对于很多剧迷来说,他们走进剧场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赖声川”三个字。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导演之翘楚”的赖声川,是华文世界最著名的剧场工作者之一。从1984年开始,他便以强烈的创意吸引观众涌入剧场,带给台湾剧场以生命。2006年,他的镇团之宝《暗恋桃花源》引入内地,更是引发疯狂追捧。有导演这块金字招牌坐镇,吸引力和关注度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如梦之梦》未演先热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二、演员号召力
赖声川在选择话剧演员时,充分考虑到了明星的“光环效应”,在保证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演员的影响力来扩张市场。2013年的《如梦之梦》几乎将明星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从青春偶像派演员胡歌、有着超强粉丝号召力的李宇春到实力派戏骨胡可,以及在大陆有着极好口碑和观众缘的许晴,这样的阵容对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赖声川倾情填词,由李宇春演唱的主题曲《走进你的梦》更是为该话剧在年轻市场的推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三、成熟的制作人制
优秀的话剧制作人对于推动话剧产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正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制作人——赖声川的夫人丁乃竺。作为赖声川的夫人,丁乃竺对丈夫有着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她全心全意地负责话剧的商业运作,为创作团队提供资金、创造条件,使赖声川可以摆脱财政上的困扰,安心于艺术创造。这样的黄金搭档对于《如梦之梦》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梦之梦》全程八小时时长,内容复杂,涉及到三十多个重要角色,而此次演出的剧场设计也是别具一格,对剧场要求极高。丁乃竺接受了这个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通过各方协调,最终使《如梦之梦》得以成功上演。
四、各方资源的整合
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十分注重在具体话剧项目的运营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如梦之梦》的运营就离不开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的支持。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的加入使《如梦之梦》在新加坡上演时,完全不用考虑剧院场租问题,节约了相当可观的演出成本。而在内地上演时,保利剧院主动接棒,依照演出要求对剧场结构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也为《如梦之梦》的成功做好了后盾工作。
五、双赢的宣传策略
提到《如梦之梦》在内地的公演,就不得不提到乌镇戏剧节。正当《如梦之梦》在内地火热上演之际,由黄磊、陈向宏等发起创立的乌镇戏剧节也拉开了帷幕。而赖声川作为戏剧节的重要加盟者全程参与了戏剧节的筹备,更是带来了自己的《如梦之梦》,作为首届戏剧节的开幕大戏。赖声川无疑是在做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方面,借助他的影响力以及他在戏剧节中所作出的巨大的努力,乌镇戏剧节始一出场就成了戏剧界的狂欢盛事,更是因为众多国际戏剧大师的加盟初具了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乌镇戏剧节的繁荣,以及戏剧节期间乌镇蜂拥而至的人流也对《如梦之梦》在内地的演出做了很好的推广。
六、主题内容
1、对当下个体生命的内在关怀
《如梦之梦》以一位患上不治之症的五号病人对实习女医生倾诉故事开始,通过一个人生故事串联起众多的人生故事,引出众多的人物角色。而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皆有郁结的烦恼,但到本剧结束的时候,剧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听病人讲故事看似只是一种倾诉欲的表达,但在剧中却成为了一场建立心灵链接的仪式。实习医生严小梅和五号病人,五号病人和江红、顾香兰。他们都是借由故事的交换和分享,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人生,解开了心结,完成了障碍的清楚,心灵的净化,终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和死亡。话剧充分体现了导演对个体内在生命意识的关注,他的原始素材也正是立足当下热点的对生命临终关怀的关注。通过对时下热点的艺术性的填充和架构,使剧本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艺术从来都不是一座空中楼阁,只有拥抱现实,才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赖导说过他希望他的观众能在剧场中随剧情起伏,感动,落泪,从而得到一种灵魂的净化。这也真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和期待。《如梦之梦》实践了这一理念。

          2、正确了处理了传统与现代,以及多元文化的关系 

  赖声川的戏剧堪称传统与戏剧结合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典范。《如梦之梦》是一部兼容多元文化的作品,剧中既有台湾地域文化的表达,又有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化和同时国外巴黎文化的重点表现。对于多种文化的兼容并包不仅提升的剧本的广度和厚度,也为不同文化影响范围内戏剧的被接受提供了可能。同时,《如梦之梦》还是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如梦之梦》的故事、主题是现代的,它表现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但创作者却借助了很多传统的、富有仪式感的形式来表达。剧中贯穿始终的讲故事的“自他交换”是一种仪式,它来自佛教的一种传统的修行方式;剧作开头结尾的法国千禧年消灾祈福的活动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仪式;全体演员的绕场也是一种仪式,灵感来自于佛教教徒的“绕塔”。这种强烈的仪式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从现实抽身,在一种神圣的氛围中和戏剧融为了一体。就像戏剧名为“如梦之梦”一样,这出戏剧本身就是一场绮丽梦境。赖导自己也说:“我觉得八小时也就像是一个晚上的睡眠,像是一个晚上的梦,看完,醒来,走出剧场,看日出,看着清晨的都市,从一个遥远的心里境界直接回归到生活……”观众走出剧场,如同经历过一场穿越梦境的真实仪式,从世俗人生中抽离,过渡到更为深广的心灵彼岸。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