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育与提升人文素养之探析(2)

作者:田莉莉 更新时间:2017-04-05 16:0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言志说;缘情说;人文素养
【职称论文摘要】
诗缘情而绮靡,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要缘情,缘是循、沿、为了的意思,意為诗歌的创作要讲究为情而作,而绮靡的含义是精妙之言(唐代学者李善的解释),意为诗歌在审美上要达到有文采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


“诗缘情而绮靡”,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要“缘情”,缘是循、沿、为了的意思,意為诗歌的创作要讲究为情而作,而“绮靡”的含义是“精妙之言”(唐代学者李善的解释),意为诗歌在审美上要达到有文采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陆机的“缘情说”并不是否定言志,“他的‘缘情’是包容言志的,但他强调‘缘情绮靡’一面,而未提‘止乎礼义’的另一面,强调诗的审美特征,而未提及其政教作用,这就与传统的儒家诗教发生了分歧” [1]140。由此可见,在陆机看来,诗歌的“绮靡”色彩决定了诗的味道,上乘佳作一定要符合这个审美要求。
关于诗歌的美丽动人之审美风格,不是陆机的独创,与他同时期的文人也有论述,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是指诗赋的创作要文采华丽。这四个字不仅概括了诗赋在创作上的要求,同时也是文学观念在认知上的一次重大转变,文学在这个时代开始拥有和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诗赋欲丽”的观点一提出,诗赋的功能就发生了转变,它们不再像奏议等其他文体一样具有政教功用,而是为文人抒发性情时所用。“曹丕并非反对文学的教化,但是他认为要分清不同文体所承担的功用,它们各有所司与所重,不能一概而论。就发挥政教而言,奏议、书论与铭诔也许作用更大,诗赋则适合于情性所发,吟咏所至。” [2]曹丕的观点一改儒家中 “事君”“赋诗明志”“修身”等诗论观点的束缚,创作诗歌完全是为了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感,而不掺杂丝毫的政治目的。与此同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发展了陆机的“缘情说”,他特别强调情感在创作诗歌时的重要性,他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刘勰把情感和语言比喻成经线和纬线,只有情感确定、语词通畅,才能达到文学创作的高标准要求。他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要讲究文质统一、文质并重。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认为诗歌创作中情感是根本,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的观点、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和清代诗论家袁枚的“性灵说”,无一不是强调情感在创作诗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诗歌创作中性情的自然流露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起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不能随意有感而发的,归根结底,诗是受到限制的语言,这个特有的属性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从“言志”到“缘情”,诗歌的创作已经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这对于后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非凡。
三、诗歌教育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对文学的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见解和态度。中国自古就被称之为“诗的大国”,也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诗歌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对于提高人文素养而言,诗歌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途径。
(一)诗歌教育可以培养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家国情怀类题材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甫的《望岳》,我们领略到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高精神和胸怀天下的气魄;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我们读到了诗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的杀敌决心和爱国抱负;从陆游的《诉衷情》,我们看到了词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政治热情和壮志未酬;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感受到了词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高亢热情和“壮志不已”……
正如成龙和刘媛媛合唱的歌曲《国家》中的歌词一样:“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就是文人知识分子们共同的人生追求,小从一屋扫起,大到愿扫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正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欠缺的。目前,爱国主义教育虽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一般人心中,爱国主义只是一面旗帜,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爱国主义的口号远远响于实际行动,否则中国人出国旅游,不会被外国媒体批判没有礼数,这种文明礼仪的丢失,一定程度上讲,是缺失家国情怀的表现,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重视起诗歌教育的重要性,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密切相联,要想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诗歌教育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进而“知其人”“论其世”,这样,古人的爱国情操、道德修养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

  (二)诗歌教育可以树立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诗人受到传统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大多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关注民生疾苦,体恤百姓生活的艰难,流传下来的很多诗歌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警世意义。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忧患意识已根植于古代文人的头脑之中,并且一代代流传,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看到了王粲面对“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心痛与无奈;尝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与愤慨;品到了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良知和本心……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人生苦短、怀才不遇的个人忧患,还是心系国家、人民疾苦的集体忧患,对于当代人来说,都需要学习和继承,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我们更需要培养个人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才能树立责任感,实现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