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布拉斯加》:诠释美国人的“孝道”

作者:白彩香 更新时间:2015-07-19 10:1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内布拉斯加》;美国人;“孝道”;公路片
【职称论文摘要】
美国导演亚历山大·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给观众带来了美国人对家庭观念与“孝道”的深刻诠释。导演坚持用 “更有原型和标志性的感觉”的黑白影片来完成该片的拍摄,就是想把更本色的、代表着美国大众的家庭伦理观念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从这一点来分析,《内布拉斯加》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美国公路片的风格和美国平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影片要让观众从一个最现实的、最贴近原生态的层面上,来理解美国人的父子情怀与“孝道”。

         在现代人的理念里,“孝道”是属于东方的道德观,自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之后,一个“孝”字,贯穿着古老中华数千年的人文精神。在“孝”字之下,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国家因此而强盛,民众因此而薪火相传,“孝”成了中华民族骄傲于西方国家的一个理由。相对于古老的中华,美国人以家庭观念淡薄、人情松散、金钱至上而与东方的传统理念形成大跨度的反差。 “在60年代,(美国)结了婚并有孩子的夫妻占全部家庭的50%,到了90年代,只有35%的家庭有孩子;60年代美国单身家庭只占有10%,而今天单身家庭占有24%。离婚率在60年代为10%左右,而目前,美国的离婚率已达到50%。由于婚姻的破裂,外加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女子婚外生育,美国目前大约有25%的孩子跟随单亲父母生活。”[1]单亲家庭的增多,离婚率的提高,表明美国家庭亲情的日渐疏离,说明美国人显然已无力抗衡越来越频繁而复杂的家庭格局的演变。
然而,一部简朴的美国黑白影片《内布拉斯加》给观众带来了美国人对家庭观念的深刻诠释。《内布拉斯加》的叙述手法使故事松散到像是一部纪录片,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坚持用“更有原型和标志性的感觉”的黑白影片来完成该片的拍摄,就是想要把更本色的、代表着美国大众的家庭伦理观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为了使影片更接近生活原生态,导演没有突出、炫耀美女帅哥,而是聚焦于衰老沧桑、臃肿难看的老年角色。因此,影片里出现的全是衣着破旧、头发凌乱、表情呆滞的让人心酸的老年无助人群,从这一点来判断,《内布拉斯加》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一贯坚持的美国公路片的风格和美国表面的平民生活,而是要让观众从一个最现实的、最贴近原生态的层面上,来理解美国人的父子情怀,看到美国人心目中的“孝道”。
一、给父母以精神满足是“行孝”的主要方式
美国民众的“孝道”与中华民族的“孝道”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孝道”,一般中国民众的理解首先是“赡养”,因为“以幼养老”的生存观造就了中国的亲属关系和家庭模式,形成了儿女承担父母物质赡养的义务。而首先要尊重人格的独立和尊严的美国民众,他们的行孝方式却是以给父母带来荣誉感或精神上的满足为主。很明显,《内布拉斯加》的银幕阐述正是建立在这种美国式“孝道”的基础之上:一张由杂志广告单附印的百万美元奖金通知送到77岁的父亲伍迪手上时,竟然被已经半痴呆的伍迪深信并因此变得痴迷,于是一段荒诞的现代寻宝故事就此展开。伍迪家住在蒙大拿比林斯市,他却想要步行去1000英里以外的内布拉斯加林肯市领一笔压根不存在的百万奖金,其结果只能是一次次被警察从高速公路上遣送回来;又在电视里发出寻亲广告,给全家人造成巨大麻烦与强烈厌烦。影片中白发飘飘的伍迪孤独地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的镜头非常震撼,而老太婆的唠叨与咒骂,大卫对父亲出走行为的挖苦与厌倦,又加深了这位老人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说明父亲伍迪已到了痴呆的边缘,这一切,都形成了对大卫“孝心”的考验。
正如编剧鲍勃·尼尔森所提出的那样:“如果你是儿子,你的爸爸坚持说他赢了钱,想要过去,你会怎么做?”当然,大多数人都会采用劝阻的办法,甚至有人还会像伍迪的大儿子那样,认为父亲已精神失常,要把老父亲送到养老院去。而爱情失败、工作不顺、经济窘迫的大卫,虽然一时也有对父亲厌烦与抱怨,却深藏着一颗呵护老父亲的爱心。他一反常态地丢下了一切,坚持在母亲的骂声和哥哥的反对声中,开车陪同父亲走上荒唐的寻宝之路,这种做法所传递的核心价值就是 “行孝”。正因为大卫心底有着对老父亲的“孝”,他才会不顾一切地支持父亲,从而使父亲得到精神上的满足。[2]
二、认知父亲的内心是“孝道”的深层次表达
“孝道”,除了物质上的赡养外,还应当包含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重与爱护。而对父辈的尊重有多种形式,比如关心他的健康、关心他的喜怒哀乐,但了解父亲的生命历程,认知父亲的内心世界也是一种对父亲的尊重。不必讳言,美国是一个竞争力极强的国家,青年因为富有竞争和挑战的勇气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器重,而年纪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却会被生活慢慢边缘化。77岁的伍迪属于没有知识、没有特殊才能、没有社会地位的地地道道的下层贫民,他理所当然地会被社会推得更远。再加上影片中的伍迪明显已处于半梦半醒的痴呆状态,他经济贫困几乎没有什么积蓄,他性格古怪一生无所追求,他爱喝酒整天与酒精为伴;伍迪已被家人排斥于正常人的范围之外,整天要忍受老太婆的唠叨、儿子的嘲讽、亲属的冷漠与挖苦。而伍迪固执地要到数百里外领奖的行为,以及想要一辆新的卡车和一个压缩机的愿望,更成了别人嘲笑奚落他的理由,这一切,也加重了伍迪对人群的疏离。
伍迪的生活,其实也是许多美国老人生活的写照。先进的医疗条件虽然有效地延长了美国公民的寿命,但却没有给老人更多的进入社会和施展理想的机会,这就会让美国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晚年的孤单,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就拿伍迪一家来说,他们远离自己的故乡霍桑镇,抛开了自己的过去,儿子们压根不了解父辈的生活经历,自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会如此颓废又令人生厌,他们与父亲的精神世界隔着重重岁月。而正是在这次通往故乡的行程中,儿子大卫渐渐窥见父亲的青年时代:原来伍迪是一个从战争重创中走过、带有心灵伤痕的退伍军人,心头的伤痛一生都在折磨着他,所以他才会从昔日英俊潇洒的青年渐变为萎靡不振的酒鬼。退役后的伍迪对婚姻和钱财都并没有太大的追求,他认为结婚就是“嘿咻”,离婚无非是换个女人“嘿咻”;凭着修战斗机的技术,他曾开过一个汽车维修厂,但因为不懂拒绝,别人都来占他便宜而导致生意失败。只有办报社的佩格阿姨(伍迪的情人)还记得昔日的伍迪,她的评价让大卫对父亲另眼相看:年轻时的伍迪是一名美国空军机械师,还上过报纸的头条,曾是当地人眼里的英雄。伍迪也曾拥有过众多追求者,也曾帮助过许多人,但日后生活的空虚乏味和生意上的失败,才使伍迪意志消沉,一步步沦落至今。佩格阿姨的这段话使儿子大卫开始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父亲:一个曾经的传奇人物,一个战斗英雄,一个在生活中被世俗小人盘剥的一事无成的小商人。伍迪的经历几乎可以代表老式美国人的一生,他们因为爱国而参加战争,在经历了战争痛苦之后又独自承受生活的创伤。他们也试图积极地生活,但是庸碌无望的命运一再使他们希望破灭,让他们坠入精神的深渊。这一切,让大卫开始真正理解父亲内心的幻想,也更坚定地要陪着父亲完成这一次“领奖”的旅行。(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