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与对策研究(2)

作者:孙洪涛 张强峰 更新时间:2015-11-16 15: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职称论文摘要】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客观面对这些问题,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良性发展。 1. 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 目前我国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客观面对这些问题,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良性发展。
1. “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受到应试教育陋习的影响很深,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挂科,拿到学分,至于是否能掌握所学的体育运动技能,体质健康状况和终身体育意识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则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唯分论”、“唯成绩论”观念盛行,因此对体育运动能力好的学生的关注度远远不如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并且在学生的整体学习规划上,没有把体育锻炼和体育课摆到合理位置,使学生普遍认为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  [7 ]。这些应试教育的观念已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损害,不利于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难以保障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健康第一”实施的势单力薄
“健康第一”最早出现在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其出发点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本是对学校和管理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决策中的要求,然而现今我们把“健康第一”的任务完全寄予学校体育课来完成,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社会各界片面加大了对体育课功能的要求,认为与学生身体有关的问题乃至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都是体育和体育工作者没有贯彻“健康第一”。而学校教育却背道而驰地狠抓升学率,取得社会认同,同时学校体育却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使得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3. “三自主”选课制的引导乏力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实施和推行“三自主”选课制时缺乏对学生“三自主”内涵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一些高校在体育课程项目设置时过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许多学生只选择轻松、不累的室内项目,出现了以娱乐性运动项目替代田径、体操等身体素质教学项目的局面,甚至部分学校将体育课改成异化了的俱乐部教学模式或让学生随意安排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致使有些体育课成为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正是由于“三自主”选课制的引导乏力,造成体育课学生“放纵自流”的局面,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外界对学校体育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4. “快乐体育”宗旨的片面理解
一些教师片面认为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使上课的学生玩得开心,就能达到体育课的目的,体育课成了学生放任自流的自由活动,致使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弱化;许多学生在追求体育活动的意义时,也往往只追求短期目标,认为一些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就是体育锻炼的本质,忽视了对自身身体的“体验”。这些对“快乐体育”的片面理解,表面上体现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失去了体育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练习中和其他方面的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甚至放弃,不善于通过努力和坚持获得进步,获取体育锻炼带来的真正快乐。
正是因为上述的错误,导致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体育素材教材化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上出现了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把握不准及缺失的现象。
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之对策
要想真正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合理化和科学化发展,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和艰辛,需要社会各阶层的群策群力。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如何强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全面化的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新课程改革要弱化或改变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局面  [8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青办联发[2014]3号)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学生会组织要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三走”主题健身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其健康体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  [9 ]。这些文件的颁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培养自我创新的人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始终以学生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 建立系统化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首先应考虑高校体育课程要求的特殊性,即体育课程既要有负荷强度,又要有运动量做保障  [10 ],这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体系不同的本质的结构。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由以往课程设置单一化、简单化、规范化、固定化的模式向以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课程结构的模式转变,并将逐步退出体育课的田径、体操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融入未来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之中,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形成既有必修又有选修、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初级水平又有专业水平的不同类型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并使课程设置朝着机动灵活的系统化格局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健全多样化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以生为本。传统体育课教育观念把考试分数作为课程评价的唯一尺度,淡化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这样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切实地体现新课改评价体系的人本主义理念。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为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师应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搜集多重运动技能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拔高”的基础上制订学生的运动“量”,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最终通过多样化考核形式来达到提高学生“质”的要求。在评价主体上要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评价体系,实现教师主评、学生广泛参与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定量评价、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