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文化传承在大学教育中的契合研究

作者:王勇 王永宏 更新时间:2015-09-23 14:1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的契,究,育,学教,承,文,
【职称论文摘要】
 在当代,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的设想,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而文化的根基,必将通过文化传承在大学教育中得以实现。

         今天的中国,在物质世界中享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人们的精神世界正面临严重的危机,且社会正在为此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人们的精神世界亟需文化的滋养,为此,大学教育就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与文化传承相契合,以期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
一 关于中国梦
关于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对其进行详细阐述。第一次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第二次是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发表讲话时,再次详尽阐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
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历经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不断地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再到改革开放,持续而艰辛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汇集时代发展成果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提出和阐述的历史背景,那么,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中国梦提出和阐述的理论背景。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梦的提出和阐释。
可见,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走向,它是历史的、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那么,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知道,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二是文化传承的软实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绩。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这已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物质过快发展导致了精神发展跟不上,因为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路。百姓生活虽然富裕了,但精神世界却陷入了危机。这似乎与其经济飞速发展不相称。因此,审视现在,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提升,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
二 关于文化传承
“文化”一词,从文献记载看,大概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书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意思是,观察天象,则可知四时之变;观察人类自身具有的文明气象与文饰之道,则可知文教有化育人心的功能和作用。“文”与“化”合成一个词语是在西汉时代,刘向在《说苑·指武》中的论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4]按汉字的本义解释,“文”是指人在某种物体上做记号,留下痕迹,或称之“刻纹”“画纹”;“化”的本义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我国,对文化的理解一直延续着最初的内涵,即文治、礼乐教化。但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化”概念,其实已是源自西方的解释。“文化”在英语中是Culture,而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语中的Cultus,这个词的原意中含有种植、耕作、居住、动植物培育等语义。从词源上看,“文化”有人们在自然界中劳作,并从中获取成果的意思。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有近200种之多。虽然关于文化没有统一的概念,人们使用时各人按照自己的需要而定,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解释是文化的“两分法”,即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两种。广义文化即人化,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它的血脉。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当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能够众志成城;当分裂割据时,我们总是能走向统一;当历经贫弱时,我们最终总是走向强盛。其原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都能找到。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特质,所需要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所强调的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担当,所主张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理念,也都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元素。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种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价值体系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振兴中国文化,是民生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文化的振兴与传播必将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三 关于大学教育
复兴文化传统,重在文化传承。而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负有传承人类文化的职能。这一职能,在2014年4月,由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了出来。他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各项工作之中。”[5]

        这一职能的提出,是大学内涵的彰显。无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大学》中开宗明义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6]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柏拉图的“图雅学园”,中世纪欧洲的博洛尼亚大学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再到德国创办提倡学术自由的柏林大学,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等现代大学,无不是为了启发人们的心智,让社会更文明,人类更有文化。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