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系统视野中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借鉴(2)

作者:林勇 更新时间:2010-10-15 00:0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教育视野;经济视野;德国职业教育
【职称论文摘要】
信,尤其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意志民族讲究逻辑与精确、务实、条理;不注重彰显个人特色,而注重做好自己的分工和角色: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使得职业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选择学校类型、完成理论学习

信,尤其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意志民族讲究逻辑与精确、务实、条理;不注重彰显个人特色,而注重做好自己的分工和角色: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使得职业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选择学校类型、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任务时求实认真、一丝不苟,而且使得职业教育体系自身“不急不躁”。近年来,在众多的德国职业学校中,尽管也有170多所学校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它们的研究几乎无一不是紧密结合自身行业并贴近生产的应用型研究。此外,这样的文化传统,使得社会无论是对职业教育学校,还是对于一个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人都十分认可。在德国目前约有两百万名大学生,在每个年龄段中,仅有1/3略高一点的人选择就读大学。而同时有近1/3的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成熟的“双轨制”职业教育。
  
  (五)应对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匮乏时的战略抉择产生的教育体系
  一般不为人们所详知的是,德国不仅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而且也是人力资源匮乏的国家。自然资源中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在人力资源方面,战后德国经济的振兴一直依赖于来自南欧和东南欧的所谓“客籍劳工”劳务移民。此外,世代生活在前苏联加盟国、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德裔外迁人口,在“东欧事变”后加快了返回德国的趋势。在其8200万人口中,有150余万外籍人口,450余万外迁人口和700余万外国人,这使德国大约每6个居民中就有1个是移民(或者是来自移民家庭)。在西部德国外国人分布相对稠密的部分地方,移民甚至占总人口的30%以上。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量大质不低”的人力资源,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可替代生产要素,而且是国家经济重要的战略资源,由此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量。为了给德国经济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德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选择并构建了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说这是当时这个国家在应对人力资源匮乏时做出的相当明智的战略抉择。
  
  (六)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互动的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科学研究和发展被现代社会赋予了最核心的地位。教育使得人们有能力利用无国界知识和网络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和深化自身改革。别具一格的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不仅铸就了经济强国和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基石,而且在普及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民族素质上的作用不可低估。成功的职业教育使得在这个国家中,没有职业或没有职业培训岗位的德国年轻人相对较少,在15至19岁的年轻人中只占1.8%。职业教育为整个德国社会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外,德国不仅汇聚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顶级科研和专利开发机构,而且日益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学国家之一,大量来自欧盟各国(特别是东欧各国)以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留学生选择德国的大学和职业学校接受高等教育。
  
  二、对中国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在“十一五”和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对中国未来教育的勾画中,应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分醒目,可以理解为被列为这一时期全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对照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思考一个世界人口大国的未来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感触和启示是很多的。以下仅从多层面的国情异同、制度与机制设计的“三类受益者”和基于资源禀赋结构认识职业教育战略选择3个方面作简要剖析。以期能对大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一)深入考察多层面的国情异同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构建中国职业教育时需要关注国情的主要差别是:劳动力人口总量差别(德国缺乏我们过剩)、经济发展阶段差别、文化与传统底蕴的差别。要特别强调的是,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差别,除了要看到一国相对发达与一国正在发展之外,还要看到德国20世纪70年代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时代)背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有相似性。德国是在二战后的“废墟”中,依靠美国“欧洲复兴计划”的资金支持,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经济持续发展。此外,从整个经济的东西差距和地区差距看,1990年两德统一后,国内差距也比较明显。
  
  (二)体系化制度机制设计中的三类受益者
  要特别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架构设计中对关联的“三类受益者”:即直接受益者——产业;滞后受益者——个人;长远受益者——国家分别所采取的策略。比如对产业界在职业教育中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如职业培训免税制度等),匮乏劳动力资源的产业界事实上必须在以下两者中选择:一是配合政府开展培训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二是使用外籍劳工中多种制度和严格税费的约束。对于个人,如前所述,首先是构建了立交互通的教育体系,使得每个人能够基于对自身能力多次评价后作出自愿选择,同时对受教育者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有系列的规章制度。
  
  (三)基于资源禀赋结构认识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抉择
  一个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构成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以弥补结构中的相对短缺。资源禀赋结构从根本上制约一国的发展状况。而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核心关键要素。
  对此,相同的是我们都需要面对劳动力或者人力资源问题作出战略性决策。不同的是德国劳动力资源稀缺。同时面对:二战人力资源外流;客籍劳工问题;东欧解体等带来的经济与教育问题决策。而中国只不过是在:一是人口和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二是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关口”的制约;三是基于中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正待转型等问题的战略决策。
  基础教育决定国民素质,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决定人力资本存量。在一个具有600年高等教育历史和扎实基础教育的同度中,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不是一蹴而就,30多年坚持不懈成就了今天的局面。独树一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至今仍在不断强化面向世界的借鉴并持续深化自身改革。有理由深信,构建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教育体系,不是人口大国的权宜之计,而是铸就人力资源强国核心基石的战略壮举。(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