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赫尔巴特对心理学的补充(2)

作者:张杨 更新时间:2015-05-11 14:0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科学;统觉团;观念;工具
【职称论文摘要】
(二)科学心理学与人 有实验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企图举起科学主义的旗帜,但是还尚未脱离当时复杂的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影响,他的科

       (二)科学心理学与人
  有“实验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企图举起科学主义的旗帜,但是还尚未脱离当时复杂的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影响,他的科学心理学思想还不够“唯物主义”。但是他提出了新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与旧心理学即哲学心理学的对立,对于科学心理学的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近代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在冯特那里,心理的基本规律是因果律、联想律,他摒弃了笛卡尔对于动物心灵的否定,认为应通过经验、观察等手段对这些联结进行研究。这对于心理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冯特与赫尔巴特又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看到了心理学研究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冯特身上仍然残留着赫尔巴特对他的影响:“我们无法对心理学本身展开实验,只能在它的外围进行实验,也即对那些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的感觉和运动器官进行实验。”[20]他们都看到了表面现象的局限性。“而对生命现象本身来说,只有在少数的生命现象里面可以根据客观的现象感知到心理过程,或者根据客观的现象推论出心理过程”。[21]因此,从另一方面上来讲,实际上这和赫尔巴特都有相似性,他们都坚持通过推知心理过程来解释。而事实上,他们都坚持一种内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而与其相似的威廉·詹姆斯干脆提倡一种“坐在椅子上空想的内省”,而铁钦纳则主张通过现象来描述。方法不同,内容相似,都是内省,都注重经验。可见,主张科学性的方面他们仍然深知科学的局限性,这些可以看作科学心理学在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上的发展,以及他们思想的赫尔巴特的
  影子。
  但是,后来的行为主义到了一个用科学心理学思想将人控制甚至控制社会和文化的时候,就走向了一个极端。比如,华生和斯金纳。到了斯金纳那里,更加注重内部归因分析、神经性分析以及数据分析。斯金纳认为“科学不仅仅是对于事件如其所发生那样的描述,它是一种发现秩序的努力,去揭示某些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合法联系。”[22]科学的根基在于发现联系,运用联系,把联系推成更合理的联系从而上升到变成规律的合理性。因此这种秩序和规律变成了一种“一种有可能性的终极产物,它也是一种每个开始必须要遵循的假设。”因为科学的意义“不仅是描述,而且它不是处理过去而是着眼将来。”[23]斯金纳的原则就是通过观察“单一的个别插曲,但是迅速转向总体规划——科学规律”。[24]华生完全将人看作机器,“换言之,为了详细描述过程,比让他在商店里经受所有可能的测验,从而才能知道他是何种类型的人——何种类型的机器。”[25]在华生看来,拿人做实验,人如同机器,实际上就是工具,心理学测验就是一个可以明白此种工具内外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的事情。华生把人格看作习惯,比如宗教的习惯系统、爱国的习惯系统以及个人的习惯系统等。从而华生给人格下的定义就是:“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的运动的总和。换言之,人格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26]
  四、科学与人
  赫尔巴特坚持观念、统觉的内部运动对于人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通过数学等科学来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他并没有因为科学的新兴将人淡漠。冯特看到了科学以及实验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了科学的局限性。但是行为主义主张完全控制人、将人完全作为工具则走入了极端。他否认了主观人的能动性,抛弃了心灵,内省与精神。将人的情绪完全等同于刺激和反应,从而把人看作指令下工作、生产的活动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华生固然给与了心理学严格性和精确性,但他太注重客观,反而使他们离客观愈走愈远,成为“无心理内容的心理学”、“无头脑的心理学”。
  而斯金纳则认为只要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条件,就控制了人的将来。“当行为科学达到处理合理联系时,它遇到了那些对于前近代科学的忠诚以及科学范围之外的观点的抵制。这种抵制并非以一种公开拒绝科学的形式,它可能变形成为一种对其局限性的宣称,而这常常以高于科学的形式来表达。”[27]斯金纳已经看到了将要受到的批评,并从对方角度为自己的缺陷申辩。但是,即便如此,它仍然不能幸免于此,因为本身具有局限性,而加上,其方法论本身具有不完善性,所以,即便对于人进行实验,它也不能完全达到精确性,因为他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测验所有的联系和因果数据。因此,他所希望达到的精确性使他遭受到不精确的批评。正如Stevan Harnard 所指出的那样即便是“科学家和科学的哲学家都普遍认为那些数据不能为数据本身说话”[28]因为关于试验中的控制和非控制因素方面,“那些以某种方式而不是其他的允许反应形成的未观察到的因素呢?还有那些汇聚可允许的反应的形成反应的方式呢?” 事实上,在这种层面上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就不再是科学与人的争论,而是科学本身完善性的争论了。因此,赫尔巴特认为“在拙著中,我对烦躁和敏感的概念作了比目前通常的定义更狭小的限定。我更多地坚持哈勒的观点,因为我无法相信,扩大其概念范围会有助于对事物作出真正的解释。” 赫尔巴特看到了他自己对于当时时代前沿的科学的漠视,其实这种漠视正是源于他对于真理的珍视。
  注释: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61.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8.
  [3]赫尔巴特;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4)[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02.
  [4]赫尔巴特;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3)[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2.
  [5]赫尔巴特;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6)[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
  [6]赫尔巴特;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6)[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2.
  [7]赫尔巴特;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6)[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3.

       [8]赫尔巴特;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6)[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0.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