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流派入手--探寻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

作者:李耀宗 更新时间:2011-08-04 18:1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发展,动力,行为,品德,心理,道德,人格,认为,个体,认知
【职称论文摘要】
品德心理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动态过程,前人多从矛盾论出发解释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然而,对这一矛盾具体的解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品德是人格的附着物,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关于人格动力有着较为明晰的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归因于学习和强化,精神分析学派将之

  一、品德心理发展动力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动力是指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力量,多指向前的推动力,而不指阻力,但是这是从事物发展的积极的角度来定义的。如果从消极的角度,阻力同样也是一种动力,只不过是让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已。因此,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只要是能够让事物产生变化的都是动力。本文所涉及的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广泛意义上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目前较为普遍和一致的观点也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描述,认为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产生的新需要与原有品德结构的矛盾”,“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或品德结构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从心理发展角度,前苏联心理学家柳布林斯卡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认为儿童已有的能力和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动力。朱智贤教授也认为,“在儿童不断积极的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论者多从上述观点出发,阐释个体道德发生的动力问题。个体道德是在个体与外部道德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这是个体道德发生动力说的逻辑上的出发点。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得以发生发展的真正终极原因。具体而言,个体道德的发生过程,归根结底是个体与外部道德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个体已有的道德水平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个体道德发生的内部矛盾和根本动力。
  这种“矛盾动力观”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仅是从哲学概念上进行界定,而缺乏对这一矛盾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探寻。品德心理的发展应该是各种动力因素和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二、探寻品德心理发展动力的意义
  人们在研究品德心理发展时,习惯于将人的品德心理作为一个结构来研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的确,品德心理的发展就是品德心理结构从萌芽到成熟的一个动态过程,那么,推动或拉动这种结构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们就对它关注,由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十分复杂,具体到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动力是推动品德心理结构生成与发展的根本因素,品德心理的研究,必然不能缺少对动力因素的探寻和动力机制的揭示。从动力角度入手,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因素的寻找与研究,可以开启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对品德心理结构的认识,同时可以为当前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发现道德教育的新路子,建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模式。
  品德应该是人格的一种附着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道德特征的人格是不存在的。目前几个主要心理学流派并没有哪个学派或个人对于品德发展的动力问题有过完整的论述,他们仅是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为了厘清品德发展动力的因素,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从他们关于人格动力和心理动力的思想中寻找品德心理动力的线索。
  三、品德心理发展动力的心理学流派考察
  1.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动力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因素,强调学习与强化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华生以及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强调学习是人的行为习得的基本方式,强化是行为习得的决定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特质是以先天组织和习惯系统为基础的一群特殊反应。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习得某种行为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的过程。那么影响儿童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所谓强化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有机体某种行为概率的过程,而强化物指的是能增强有机体行为概率的具体事物。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对我们发生行为进行奖赏的结果,强化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法力无边的行为法则,是行为塑造的关键。你要增强某种行为,就要奖赏他;你要取消某种不良行为,你就要取消奖赏,让其自然消退或给予处罚。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驱力、线索、反应、强化是学习的四大基础。这里的驱力并不是个体的内在需求而是指引有机体行为的强烈刺激。线索起指示行为采取适当方向的作用,它决定个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和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里强调的是学习不仅需要强化,而且要注意通过设置某种情境来激发学习的驱力,并提供学习的线索,这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可以看出,行为主义是一种环境决定论,在行为主义者的眼里,品德(人格)的形成动力主要源于学习和强化,源于外部环境的力量。环境或教育可以塑造人的行为、性格和德行。
  在道德教育上,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为主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品德甚至整个人格都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最终产物。因此,强调只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他们重视行为训练、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客观条件对品德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让学生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这将会导致学生在道德评价中是非不明、道德行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道德行为中还会出现盲目的行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好人办错事”的情况(如帮助坏人,对敌人“诚实”等)。在这里,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创设。
  2.精神分析学派的“动力观”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本能决定人的行为,在品德(人格)的形成、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以弗洛依德为代表,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弗洛依德的生物本能观点占主导地位。他把本能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力比多,在早期,他把力比多主要看作性本能,后来弗洛依德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概念。生的本能代表爱与创造的力量,包括生存本能与性本能;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的力量,代表有机体返回自己先前无机状态的倾向。他认为,当本能的能量受阻,能量不能顺利释放时,就会移置到其它地方,选择其它对象,这就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弗洛依德认为许多社会——心理现象都可以从本能移置作用来解释,如儿童的社会化是力比多移置到社会活动的结果。科学、艺术、宗教、文化成就等也被认为是满足各种一般的生理要求和特殊的性欲需要的移置作用的产物。(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