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作者:许兴芳 更新时间:2010-09-10 14:0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语篇;连贯;语篇分析教学
【职称论文摘要】
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话语不连贯而引起的误解现象极为普遍,探究语篇连贯现象有助于消除交际中的歧义和误解。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把语篇看作一个整体,对其结构层次、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地分析,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一系列认知过程,有

 1. 引言
  
  现代语篇分析最早应追溯到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学派——布拉格学派。他们把话语、语篇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提出了许多在现代语篇分析中占重要地位的概念和思想——主位与述位、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语境与语篇等,同时强调句子是整个篇章的一部分,句子分析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不断流动的语篇(姜望琪,2008:188-195)。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西方语言学家开始了对语篇连贯问题更广泛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连贯性往往被视为语篇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性,连贯与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语篇连贯性进行概括性论述,进而探讨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
  
  2. 语篇与连贯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语篇既可单句,亦可长句,既可口语,亦可书面语,但逻辑结构须严密,语义要连贯。这种连贯表现为语言结构、语言的组成成分关系以及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换言之,语篇连贯的实现取决于语篇构成成分之间语义或功能上的联系。
  一般来说,对连贯理论的看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把它看作社会现象,二是把它视为心理现象。Halliday和Hasan(1976)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符号,把语言使用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然而他们提出的五种衔接纽带——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却无法解释某些缺乏这些衔接手段但连贯的语篇。Givon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讨连贯的本质和实现手段,认为语篇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external text)的连贯,而是能生成、能储存、能提取的内在语篇(mental text)的心理连贯,是受话人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彼此理解的主观行为(朱永生、严世清,2001:67-186)。笔者更倾向于Reinhart提出的关于语篇的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的观点。显性连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而实现,是语言内部的衔接,与读者和作者双方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隐性连贯隐藏于语篇的深层,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实现语篇的文理通顺。因此,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和其他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这一过程必须依赖于读者把新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相关联,以语篇的结构、语境、衔接手段等提示激活已有知识,并运用各种策略建立、修改命题,直至构建出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从而正确地理解语篇。
  
  3. 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
  
  语篇分析,又名话语分析,是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深层结构特征(语义关联、逻辑关联)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并探讨语篇的各种功能特征(朱颖、马静,2007:52-60)。语篇分析教学以篇章为基本教学单位,把语篇看作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对其层次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语篇分析教学既重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又强调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对篇章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认知过程。
  3.1 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
  宏观结构通常是指语篇整体的语义功能的总体连贯,属于语篇的高层次语义结构。宏观结构分析是对人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的假设性论述,主要涉及对语篇的体裁分析、连贯推理的分析等,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词的“理性意义”(conceptual meanings)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s),洞悉语词的“超常规意义”(deviative meanings),读出语篇的字里行间意义。
  3.1.1 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是从宏观层面探讨语篇模式的理论构架和普遍特征。语篇体裁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它能体现出表达篇章内容的基本思路。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体裁就不一样,其认知结构和语言风格也大相径庭。但无论语篇模式是什么形式,都必须是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符合逻辑的有机整体。
  语篇体裁常见的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记叙文多注重事件经历,其教学重点应在指导学生把握叙事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组织和发展语篇的。议论文强调逻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出论据、研究论证技巧,按照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递进层次,分析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文注重条理性,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又要注意事实和数据,掌握作者用以说明的角度和方法。
  事实上,真实语境中发生的语篇很少呈现出纯粹单一的体裁特征,它们往往综合了多种语篇体裁的特点。语篇分析教学在综合分析语篇体裁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上展开分析,从写作和修辞上进行体会,或者跳出课文的框架,从世界观上进行探讨,进而对作者的笔调、语气、修辞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研究。
  3.1.2 连贯推理分析
  一般地说,推理指以若干命题为前提得到另一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认识活动(徐盛桓,2005:10-15)。任何话语的意义绝不等同于一个个词项的意义总和,作者的交际意图往往会超出他所表达的字面意义。话语理解的过程就是文本语言不断激活读者的已有知识框架,形成有机的心理图式,从而作出不同的语义推理的过程。语义推理中读者凭借作者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读者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来理解信息(新信息),并作出预测、推理和解释。
  请看下面的例子:
  “星期六下午你来参加音乐会吗?”圣诞节刚过,克莱拉就问他。
  “我答应要去威利农场。”他(保罗)回答。
  (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Chapter X)
  克莱拉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她期待对方作出接受或拒绝的表示。而从字面意义上看,保罗的回答和克莱拉的问题并无关联。如何理解保罗,需要克莱拉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提出“保罗必须去威利农场”的语境假设,并从中推断出“他不能参加音乐会”的语境暗含。这一语境暗含是以新旧两种信息为前提得出的合乎逻辑的推论,从而实现了交际双方心理互动上的一种无形的连贯。
  在语篇阅读中,推理贯穿于阅读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对语篇的理解,都需要借助推理来完成。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分析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重视对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过程的分析,正确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内涵,获得作者意图传达的全部真实信息,以实现双方话语的连贯。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