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研究

作者:周慧芳 李育林 更新时间:2010-09-10 14:1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语言迁移;正迁移;表现形式;积极作用
【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讨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及母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后,提出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表现形式及其母语的恰当运用对二语学习的积极作用。

1. 语言迁移的概念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研究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学习对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Richards, 2000: 256),是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它多半出现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张国扬等,1996:5)。Odlin认为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anguage influence),这种影响源于目标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语言间的异同,并表现为:(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与目标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间。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杨连瑞等,2007:110)。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Ellis, 1985: 206-210)。有关迁移的两种方式,拉多也曾作过相关论述,他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第二语言习得的难度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转引自唐承贤,2003: 37-42)。
  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母语干扰了二语习得,即语言发生了负迁移。然而母语对二语习得不仅有负面影响,如果利用得当,还能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语言的学习,即发生正迁移。Corder和Krashen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策略,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他们认为“母语干扰”不是来自负迁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语”,从而肯定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反对使用母语的人认为,母语的使用会导致负迁移现象,是产生语言错误的根源之一。而赞成使用母语的人则认为,把母语用于外语学习是一种高效、省时、灵活、以人为本的做法,能够提高学生思考的灵活度和概念的清晰度(conceptual clarity)。
  正如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的一个很好的比喻:“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所以,不能简单地看待母语迁移,而是要承认它的存在。既要承认它干扰外语学习的一面,也不能否认它的正迁移作用,要充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陈朝晖等,2002:23-25)。加拿大的语言学家斯特恩(Stern)在其著作《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中对于母语迁移的问题是这样论述的:“让我们从早已熟知的关于L1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否认,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L1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L2系统。在跨语言的学习策略上,首先承认了迁移/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L1和L2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逐渐而又有意识地完成L1向L2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L2语言体系”(1992:284)。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汉语和英语的相似性是存在的,而且母语在学习英语当中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了解研究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是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2. 母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自20世纪初,随着由Asher提出的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其他直接方法的出现,外语教师也试图全部使用英语讲课,但外语知识的不足及学生水平的有限使得他们很难完全用适当的英语表达,有时还是不得不使用母语。那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把母语放在什么位置呢?Dancher曾指出,翻译(或转移)是一种自然倾向,也是外语习得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教师是否提供或允许翻译,学习者会不可避免地(或下意识地)把外语中的结构或词汇与母语中最接近的相关项联系起来。因此他认为,教学法应该尽量顺乎这种自然趋势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Atkinson在谈到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时提出了有控制地使用母语的三条理由:
  (1)使用母语是学生偏爱的一种学习策略,只要有机会,就算没有教师的鼓励,学生也会选择使用母语;(2)允许学生使用母语是人道的。借助于母语,学生可以表达想表达的思想;(3)利用母语解释可以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这也是大多数提倡使用母语的教师共同的理由。
  近期的一系列经验性研究也证实,母语的使用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相当普遍,适当地使用母语会在某些方面促进外语学习。从根本上说,母语思维对目的语具有积极作用,利用母语思维的迁移,可以提升二语教学的质量。
  
  3. 外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现象
  
  3.1 母语正迁移的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语言的普遍特性体现出母语的正迁移。英语和汉语都是某种语言形式的事实意味着它们拥有共同的因素。在语言普遍特征的帮助下,汉语的使用有助于英语的学习。Ellis也指出母语是一种知识资源,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来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帮助他们尽量使用目的语(1985: 129-132)。依据这些观点,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母语正迁移在语音、词汇、语法三大系统中都有体现。
  3.1.1 语音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掌握了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了解了发音原理,就能比较容易地学会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降调表示肯定和完整,升调表示未完和疑惑,曲折调主要表达某些复杂的心情,可以利用汉语语调知识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3.1.2 词汇正迁移
  3.1.2.1 外来词与拟声词发音基本相似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音译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相近。如:sofa—沙发、beer—啤酒、coffee—咖啡等。拟声词是指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多半为模仿人、动植物、机器等发出的声音,所以这类词的发音与它所模仿的声音相近,只要借助汉语意思,这些词的记忆和掌握就不难了。如:hey(嘿)、hiss(嘶嘶声)、buzz(嗡嗡声)、tick(嘀答)。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