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在涉外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及其启示(2)

作者:吴建功 更新时间:2015-04-07 11:3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西方国家 教育国际化 涉外人才
【职称论文摘要】
(四)德国对涉外型人才的培养 德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制, 德国大学教育以前只设硕士和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 德国大学生毕业的学习时间是7年。德国这种学制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同, 阻

      (四)德国对涉外型人才的培养
  德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制, 德国大学教育以前只设硕士和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 德国大学生毕业的学习时间是7年。德国这种学制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同, 阻碍了德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同时,对于想留学德国的学生来说, 也感受到学位制度和学制的不统一所带来的困扰。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1998 年5 月, 新的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决定设立国际承认的学士课程和硕士课程毕业文凭,并依靠学分制改革, 实现成绩和学历文凭的互认,通过国际学历、文凭的互认, 打通了国际人才流动的通道, 加快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速度。德国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 积极参与欧盟国家共同制订的伊拉斯谟计划、苏格拉底计划,鼓励学生到成员国从事研究和深造活动,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五)日本对涉外型人才的培养
  日本在1987 年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近年又提出了“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的目标。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从衡量发展的角度出发,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和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国际交流,并为这些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是日本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日本很早便实行了学分制改革,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制相同, 这为日本推进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日本早在20 世纪70年代,便开始学习美国实行学分互换制度,促进了学生的出国留学, 也给来日留学的学生提供了便利。1996 年实行学分互换制度的日本大学达90所, 公立大学20 所, 同年共有3861人在国外取得学分被日本大学认可。
  (六)澳大利亚对涉外型人才的培养
  澳大利亚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 专门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 使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状况;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外国知识或国际观点, 并加大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的比重;把国外最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安排部分国外学习课程。以澳大利亚的爱迪斯科文大学为例, 在2004年, 该校组织学生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美国等地学习考察。
  二、西方国家培养高素质涉外型人才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高等教育都将融入国际化体系之中。我们应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住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而不是游离其外。我们应该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将自己的教育视野拓展到世界范围,将自己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之中。
  (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今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为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法国教育部长1997年10月在向报界发表谈话时指出:法国应投身国际教育市场,发展国际合作;设立“国际合作局”,将国际合作预算提高到70亿法郎;大力招收留学生,使之占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国际合作教育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我国也可从两方面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一,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战略。继续扩大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研修生、进修生以及访问学者的规模,更好地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懂得国际合作的外向型人才。国家应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政策,更加有效地吸引和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其二,推进高等教育“请进来”的战略。我国需加大海外宣传和留学咨询服务的力度,借助我国驻外使馆宣传本国的高等教育,举办海外教育展,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海外的影响力,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区位优势拓展东南亚及周边国家的生源市场,逐渐扩大接受国外留学生的数量。
  (三)强化国际化的教育品牌建设
  高素质涉外型人才的培养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准和管理的国际化。我国有实力的高校应采用国际承认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教育质量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与国际一流教育水平的差距。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品牌。在创建名牌高校的同时,加强品牌学科、品牌专业建设,坚持以创新思维推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注重培养具备国际化理念的创新型涉外人才
  培养涉外型人才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具备国际化理念的创新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不利于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成长。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应转变人才评价观念与制度,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与研究氛围,支持和保护学生的兴趣与选择权;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