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机制(2)

作者:方辉振 更新时间:2010-10-22 11: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城乡一体化;核心机制;聚集扩散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苏州
【职称论文摘要】
着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所以,现实的经济发展中,如果要有效发挥城乡要素积聚扩散机制的作用,还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获取较高投资回报率的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 核心机制之二:统筹协调机制 2008-2010年

着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所以,现实的经济发展中,如果要有效发挥城乡要素积聚扩散机制的作用,还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获取较高投资回报率的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
  
  核心机制之二:统筹协调机制
  
  2008-2010年,苏州市连续出台《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和《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三个纲领性文件,指导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全局实践,也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规划引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规划要先行,要将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农村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主体布局与培育、农村环境和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统一建设规划,以推进城市要素向城镇和农村的外溢。
  一是确立全新的规划理念。重视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确立开放式、全覆盖、片区发展和多规叠合的规划理念。摒弃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实现城乡一体的规划全覆盖;突破乡镇、村庄行政界限,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形成中心城市、产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为载体的县(市)城乡空间布局结构;打破诸多规划自成一体、相互分割的格局,整体协调规划关系,实现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
  二是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县(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城镇化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以县(市)域为空间单元、以中心镇为支点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再编制片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通过片区规划,落实片区功能定位,形成城镇型、社区型、改进型、生态型、古镇型分类规划,编制好县(市)域城镇建设、村落分布、产业布局、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专业性规划。
  三是建立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破除各部门各行业分管、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衔接的现行规划体制,把分散的规划职能统一划给规划管理部门,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新体制;建立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运作程序;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同时,根据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不同特质和比较优势,在三个区域布局和培育不同的产业集群,并形成三个区域的产业链接。建设城乡有机联系的工业集中区和农业集中区,鼓励城市涉农企业将加工环节延伸到城镇和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地方,加快融入城市化,像园区的唯亭镇、吴中区的木渎镇等;地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加快就地城镇化,昆山的千灯镇就是按照中心镇的模式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地处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的地方,加快农村现代化,像相城区的阳澄湖镇,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把节约下来的建设用地置换到其他地区搞工业和三产,取得收益发展“三化”、反哺“三农”。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正在从目标变成美好的现实。
  其次是政策制度保障。制度上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保证,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无歧视原则”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与重庆、成都、嘉兴等城市相比,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特色就是整体推进,不仅仅是抓几个点,而是十分注重政策制度的建立。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这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制度性建设。①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体系。建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城乡统一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②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优秀师资配备向农村倾斜;建立城乡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医务人员向农村流动;建立统筹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城市文化功能向农村延伸。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道路、供水管网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将村庄整治与村庄绿化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为了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在全市各行政村普遍建设了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民政事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建立459个市级示范村、19个省级示范村。全市88%的村建有功能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56%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0%以上的村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实行城乡统筹就业。要求消除在就业方面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促进形成城乡统一、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形成惠及农民工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苏州以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快城乡就业创业制度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苏州每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5万人,本地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0%以上,创建充分就业行政村(社区)达到90%以上;到2011年,全市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社保体系对接并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①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居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转移,将原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逐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对已享受农村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待遇的,采用增加养老补贴金额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障待遇,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元化。②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在城乡的“五统一”: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 险制度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认真落实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待遇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快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实行城乡社会医疗救助统一管理。苏州通过完善“三大保障”,加大城乡社保并轨力度,给农民吃下“定心丸”。目前,苏州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5%,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达55.3%,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达99.5%: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人均基金347元,基本实现农民持医保卡就诊看病;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昆山等地方已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同时,基本形成完善的农业担保体系,农业担保累计担保金额达45亿元,居全国同类担保第一;还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289万户次、承保风险54亿元;并在全省率先对粮食规模经营户实施收购价外补贴,率先探索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