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孙俊三 吴青峰 更新时间:2015-11-16 14: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职称论文摘要】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遇到许多矛盾与冲突,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才培养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冲突。高校人才培养既要促进个人发展,也要促进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相融合才是适切的。高校应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在彰显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个体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6-0102-05
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才培养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冲突。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以人为本,还是应该以社会为本?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还是社会发展规律?毕业生应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是需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世界?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也存在着相应的矛盾。例如,在专业建设中,是应该保守传统,还是创新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是应该尊重学生意愿,还是服从社会需要?在专业选择方面,是应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还是要求其服从管理?在课程学习方面,是应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还是需要统一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自由与控制这一对基本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厘清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解读
“价值”是客体内在的属性、功能等对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或有用性。“取向”,就是选取或选择的趋向或倾向性。敖洁认为:“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1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  [2 ]高等教育的主体不同,其价值取向也可能不同。高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等教育主体有办学的主体,包括代表社会的国家、政府及其他团体等;有求学的主体,即学生;有教学的主体,即教师;有管理的主体,即校长及管理人员。各种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个体与社会。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人才培养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中,由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所引发的价值选择是最基本的价值选择。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取决于高等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固有属性。从个体角度看,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体自身发展、自身修养、适应社会生活、谋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需要。从社会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价值也取决于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作用,即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政治统治、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在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系统中,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是两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1. 高等教育个体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个体价值取向认为,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个体发展。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体是发展的主体,社会是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应当把促进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和最终目的。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认为个体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他们认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  [3 ]。个体价值取向主张教育应重视个人的需要与兴趣,开发个体的潜能与创造力,认为个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关怀,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更为极端,他们否认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作用,提出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他们用人的天赋平等来反对社会的不平等对人性的压抑,反对现存的不合理制度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倡导个人冲破社会的束缚和规范去追求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这种绝对的个体价值取向在特定时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社会反动势力强有力地压抑人的个性发展时,它有利于使人冲破压抑,去争取自由发展。但是,当社会发展态势良好,有利于支持个人的发展时,把个人从社会中孤立出来,会对个人的发展有害。因此,就其理论本身而言,这种绝对的个体价值取向是片面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生活于社会现实中的人,人具有社会制约性和塑造性,也具有时代制约性和塑造性。“狼孩”的故事就说明,人一旦脱离于社会,人的潜能就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人将有可能成为“非人”。可见,人具有社会依赖性,高等教育也具有社会依赖性,完全脱离于社会要求与规范的高等教育只能是一种空想。绝对的个体价值取向把社会结构简单化,把社会看做是个体简单的集合,忽视了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忽视了个体与个体之间可能产生的许多矛盾与冲突,也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只看到个人有利于社会的一面,而忽视个人可能有害于社会的一面。
2. 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认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应优先于个体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的人要符合社会需要、遵守社会准则。持“社会本位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勒等。他们认为,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社会对个人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个人应服从社会需要。古希腊柏拉图在他构想的理想国中,社会整体利益是高于一切的,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适合从事相应工作的人。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以社会对人的外在要求为依据。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客观性,它揭示了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性质和必须承担的任务。客观上,人类的个体必须成为社会的一员,他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个体只有成为某一组织的成员,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体才具有社会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具有两重性,取决于它所代表的某一阶层的根本利益。如果强调的是代表社会进步、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阶层的利益,就是合理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强调的是代表保守、反动,趋于腐朽、没落的阶层的利益,就是危险的,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此,不能因其反映了某种客观存在,就认为是积极的,值得提倡的。我们也不能想象,完全无视人的尊严与需求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教育活动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个体过分简单化,过分社会角色化,忽略了个体具有选择能力和独特个性,忽略了个体的创造潜能、创新能力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价值。

        二、高等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辨析 

  1. 高等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