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2)

作者:孙俊三 吴青峰 更新时间:2015-11-16 14: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职称论文摘要】
在高等教育两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中,个体价值取向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在现实中,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个人本位论着眼于个人


在高等教育两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中,个体价值取向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在现实中,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个人本位论”着眼于个人发展,“社会本位论”着眼于社会进步。“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争论的焦点就是,高等教育是鼓励受教育者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还是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这种冲突和对立,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其根源在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把教育的对象片面化、抽象化、简单化。其实,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相冲突,归根结底又是统一的。教育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含文化传统等)培养受教育者,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而个体发展的结果又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进步了的社会又为个体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趋于统一,这种统一就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又是融个人与社会于一体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主张调和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冲突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埃利克、弗洛姆等。他们以个体为出发点,但并不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必然要和社会发展发生冲突。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他认为自由主义受绝对主义遗毒的影响太深,并发明一种神话,把“个人”隔离起来,以对抗所谓的“社会”。杜威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又主张“社会中心”。他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其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在人性中存在着合群和与他人合作的本能,人的幸福有赖于他人。他强调个人具有未完成性、可生长性、可发展性,强调个人的发展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益处。
2. 高等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
高等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个体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既不能设想没有个体的社会,也不能设想不在社会中的、与社会毫不相关的个体,这是我们思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3 ]客观上,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双向转换。个体与社会为了各自的存在与发展,既要向对方付出,又能从对方“获取”。同时,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会无形中塑造着个体,个体的状态与活动也会不自觉地制约着社会。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必须通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的协同活动才能得到实现。这种活动也是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和个人发展必须采用的主要手段。个体与社会互为目的和手段。
高等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又相对独立,个体和社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需要。个体和社会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之中,各自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满足不同内容的需要。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个体身心各方面的最优发展。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满足社会总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个体发展不一定必然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也不会自动转化为个体发展。我们不能以为只按某一方面的发展规律行事,另一方面发展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两者在性质和存在方式上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永恒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立有可能消除,差异却会永远存在。我们所追求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都只是在现实条件下最大限度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因此,更重要的是找到实现这种统一的正确途径,研究如何使个体和社会处于一种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转化的状态。
三、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应然取向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目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创造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从而培养出相应类型的人。在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之中,高校如何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如何调整或确定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高校领导者和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学校管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国家、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连接器和转换器。一方面,它要明确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必须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它要掌握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对他们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认真领会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确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均衡发展,避免顾此失彼。
1. 重视个体需求,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人的可发展性是教育应以个人为本的内在逻辑。人的发展就如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是未完成的、可生长的,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具有未完成性,始终处于可发展中。这是人的可教育性和可要求性的前提和基础。人能被激发出许多潜能,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实现自我超越。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为人在世,其可贵之处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4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避免强制的批量生产模式,“人身上天赋存在的种子胚芽才能实现自身属人的独特价值与发展,真正成人”  [5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重视学生的基础与兴趣,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未完成的人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完人”。

  学生上学是教育应以学生为本的外部逻辑。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因为有学生要上学,或者先预想有学生要上学,才办学校。大学首先为大学生而设。“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非仅大师之谓也,大学生之谓也。学生当然应列为‘平等中的首席’。”  [4 ]如果大学对学生来说没有价值,那么,它将失去存在的理由,也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失去其生存的社会土壤。所以,高校必须针对入学生源的基础,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潜能与天性的教育。(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