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与优化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

作者:朱立丽 更新时间:2016-11-04 16: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哈尔滨;小城镇;产业结构
【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在分析哈市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与优化哈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即小城镇自身的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选择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打造增长极;走资源深加工之路;建设绿色小城镇;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立足产城融合发展;注重典型示范,探求高质量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04-02
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也是推动小城镇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哈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本文中的小城镇是指:规模上,常住人口数量在10万至20万之间;功能上,介于城乡之间,兼具城乡特点;产业上,既优于农村,又区别于城市,具有较好的技术交流、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基础;实体形态上,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县城镇、建制镇和集镇。
一、目前哈尔滨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1.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高。哈市围绕稻米、畜牧等产业链,将现代农业生产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536亿元,增加9.5%;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 282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3.4万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4家,实现销售收入309.7亿元,带动基地面积1 360万亩。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3 222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810万亩。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218个,核心区面积达到1 000万亩。落实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项目30个,实施面积62.75万亩;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6个,示范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二是园区经济集群形成。哈市园区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利民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宾西开发区的现代包装和农副产品加工、阿城的装备制造、依兰的煤化工为代表的四类园区经济集群,对全市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五常牛家工业园跨入省级开发区行列。三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哈市县域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26∶37.78∶50.96调整为2014年的11.1∶36.0∶53.5,县域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9.7%,工业化率约为28%。2015年上半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2.6亿元,二、三产业发展向好。
2.小城镇载体功能有所提高。2015年,哈市累计投资45亿元,新建农村公路高等级路面400多公里,改造危桥265座,硬化村屯路面1 847公里。全市建制镇道路铺装率达到96.3%;新增排水管线约60公里,新增排水暗渠约15公里;全市农村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8%。2014年撤并了82个村屯,1.8万农民实现了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有序转移。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8处,木兰、方正等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3.小城镇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4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6万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677个,农村卫生院所达457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已建成文化礼堂280个、文化广场647个、文化大院327个、综合文化站198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农家书屋达到1 883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空心化,缺乏经济支撑。哈市许多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而非市场。部分小城镇在缺乏产业和人口规模支撑的前提下,脱离实际大搞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外观像城镇,实际是农村”的情况。
2.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哈市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小城镇和城市之间产业趋同的弊端。根据对哈市6个县域的调查统计,乡村集体工业内部15个行业产值结构与县以上工业相同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高达0.81。
3.小城镇类型及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哈市小城镇的类型主要有综合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型、边贸口岸型等,其中以农副产品加工型为主,数量大约占72%以上。多数小城镇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从业人口的25%左右,不符合小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
4.产业层次低,关联度较差。目前哈市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是产业联系松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这直接导致产业技术进步成本较高,技术扩散速度慢,产业层次低,产品竞争力弱,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
5.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哈市乡镇企业布局高度分散,导致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生产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技术力量薄弱。
6.第一产业竞争优势小。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农产品一条龙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等均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产品附加值低。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限制,农业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品牌创新滞后,缺乏竞争优势。
三、调整与优化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1.小城镇自身的科学定位。哈市各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定位。建议地处交通干线,如双城、万宝等地域的小城镇,可致力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工、仓储、服务等产业,构建交通热线型小城镇;地处最佳城市经济辐射圈,如宾县等地域的小城镇,可将为中心城市服务的产业作为重点,构建卫星小城镇;对于资源丰富、交通相对闭塞的城镇,如:通河、依兰等地域,应以资源开发兴镇,构建开发型小城镇;对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城镇,如:尚志、延寿等地域,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构建旅游型小城镇。

        2.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建议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本地市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如宾县有大小山峰72座,可以利用这一地域特点,发动农民在山地种植刺五加、核桃等经济作物,再与医药企业、食品企业合作将刺五加、核桃进一步加工成药品、保健品、食品,甚至可以进一步将核桃皮加工成工艺品,通过发展其他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选择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打造增长极。主导产业是立城之本,是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哈市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需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例如:建议受哈市主城区产业辐射较强的双城地域的小城镇,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开发区各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受城市经济辐射较小的县域,如木兰等地,可以承启农业区的优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一些资源型县域,如依兰等地,则可以考虑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受城市经济辐射较强的县域,如宾县等地,可以发展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基础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的县域,如五常等地,应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规模,提高水平,走产业集群的道路。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