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作者:孙涛 更新时间:2015-11-26 14:0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公众参与
【职称论文摘要】
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中存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下一步要重点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1-0021-05
[HT6H]基金项目:[HT6K]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课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合作机制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15HZKT116);2014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14DGLJ10);青岛市委党校2015年校级课题“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合作机制建构问题研究”(青校发[2015]19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科学设计和系统部署,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并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行了深刻阐述。社会治理是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升级版”,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体现了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张,反映了我们党治理理念的升华,显示出我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型社会治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而公众参与是基础。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迫切需要。研究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阻碍因素、探索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和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政治保障、制度空间和实践平台。具体地说:市场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变迁导致利益分化促进了公民参与的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空间;以村民自治及城市社区自治为代表的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现实载体;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实践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公众参与对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从已有研究及发展现状来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趋势。公众参与通常又称为公民参与、公共参与。目前学界有关公众参与的界定有很多种。从狭义上讲,公众参与即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活动;从广义上看,所有关心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活动都可以称为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及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一系列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及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现实中的公众参与具有多种形式,如政治参与、行政参与、立法参与、司法参与等多种形式。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其范围、形式、方式、途径等已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不断进步而确定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参与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信访制度、权利救济制度、公民参与的组织制度及程序制度等;公众参与的领域不断拓宽,既包括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又包括参与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还包括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公众在立法、执法、政府绩效评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教育、医疗、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都有参与机会;公众参与的方式不断创新,既有参加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直接参与的方式,也包括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达公众政策意愿的间接参与方式。公众深入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2从法理基础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实现政治民主和善治的必然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上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改革浪潮的兴起,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公众参与程度和效能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依法行使公民权利的过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完善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其一,由于实行直接民主成本巨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民主国家都实行“代议制民主”这种间接民主形式,但这种民主形式无法很好地解决两次议会选举间的公众参与问题,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则通过引入直接民主的许多有益因素,对代议制民主形式的这种缺陷形成一种很好的补充。公共生活中的公众参与,是行动中的民主,也是公共生活中的大规模、可持续的建设性力量。其二,按照现代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规定,议会是政策制定部门,政府是政策执行部门,政府向议会负责。但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权限逐步扩大,具有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功能,成为可以自己制定法规并执行法规的“行政国家”,极大地削弱了议会权力。公众对行政决策的参与实质上是对“行政国家”形式合法性的一种弥补,使政府的社会治理活动具有了更多的实质合法性。从治理理论的角度来看,治理理论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张社会组织、私人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协商、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实现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持续互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恰好契合了治理理论的要求,是通向“善治”的必然选择。
3从现实实践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转型和转变管理方式的需要。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和结构变迁过程之中,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公众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个人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权利、法治和监督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日趋自主化。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倾向于通过向政治系统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来维护其经济地位和社会认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为党委政府提供了倾听民声和体察民意的平台,从而消解公众与社会治理体制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依法有序的公众参与通过规范性的参与渠道、程序和手段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活动和利益竞争的随意性、盲目性,进而避免因无序竞争导致不同利益主体间矛盾的激化。同时,公众参与是转变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需要。由于旧有社会治理体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不断下降,以集权和精英主义为内核的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治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等实施的社会治理方式,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地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方式的改变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民意调查、公开听证、政策论坛、公众咨询、圆桌会议及网上参与等形式,让公众知晓党委政府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通过协商程序作出决策,才能体现公平正义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将社会矛盾降到最低程度。(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