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党项人对肉苁蓉的认识与利用

作者:董立顺 更新时间:2013-01-28 20:2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党项人;肉苁蓉;西夏王朝;社会生活
【职称论文摘要】
摘 要:肉苁蓉是一种沙地植物,主要分布于今天的甘肃、宁夏、陕北及内蒙古西部。从党项人本土生态知识的视角出发,探讨党项人对肉苁蓉的认识和利用,发现他们对肉苁蓉生物属性的理解十分精准,对它的利用也能恰到好处,既能获利,又不会破坏它的再生;从西夏时期的典籍

 肉苁蓉是一种典型的沙生植物,古代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广大草原上分布很普遍,产量很大,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天然食品之一。但如果外销到其他民族后,特别是随着环境恶化,产量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它却成了珍贵的药材和滋补品,并被其他民族誉为“沙漠人参”。
  目前学术界对肉苁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对肉苁蓉的药用价值展开研究,主要从医药、保健的角度,探讨肉苁蓉的医疗价值和保健功能。如在《肉苁蓉抗衰老作用的研究综述》一文中,该文作者对肉苁蓉的中药保健价值做了全面的总结[1];又如《肉苁蓉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一文,该文作者从肉苁蓉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肉苁蓉炮制的传统理论和肉苁蓉不同炮制品的临床效用三方面,展开了综合探讨[2]。二是对肉苁蓉的生物属性及生态背景展开研究,目的是为肉苁蓉人工栽培、扩大产量积累资料。如《荒漠肉苁蓉生活史研究》一文,该文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肉苁蓉的生活史及形态和生长发育特点展开了研究[3],积累了丰富而系统的资料;再如《华北平原管花肉苁蓉寄生环境研究》,作者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管花肉苁蓉展开了研究,从人工栽培的角度提出了可供指导操作的技术要领[4]。三是对肉苁蓉的产业化和可能的条件展开探讨,如《肉苁蓉研究及其产业发展》一文中,对于肉苁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思路。①屠鹏飞,姜勇等:《肉苁蓉研究及其产业发展》,《第六届肉苁蓉暨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当代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都是以这种植物的珍稀和特殊药效作为切入点,它与历史上党项人把这种植物作为食物去利用迥然不同。当前的研究定位显然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肉苁蓉濒临灭绝,而滋补品市场将它激为奇货而催生的研究取向。只有对比历史与现实,肉苁蓉身价的变迁才可能为我们提供有助于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可贵本土生态知识和经验。
  相反的,对西夏时期肉苁蓉的研究至今仍属罕见,大多数情况下仅是在大型论著中偶有提及,并仅是做了表层的分类和描述而已。如杜建录在《西夏经济史》中对肉苁蓉的经济价值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将其列属野菜类,仅是强调肉苁蓉的食用价值[5]。
  本文则是从归纳和总结党项人本土生态知识的视角出发,探讨党项人对肉苁蓉的认识和利用,肉苁蓉被征为“沙漠人参”的变迁历程展开探讨,以便为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可凭的资料和经验。
  《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人(以党项人为主)夏天食用苁蓉苗(肉苁蓉的嫩苗),说明肉苁蓉在党项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很普遍食用的植物,是党项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蔬菜,并未将它作为药用植物去对待。肉苁蓉价值变迁的历史过程与我国西北干旱草原的生态退变密切关联。为了使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获得历史的资料佐证,在这里很有必要借助史料,对肉苁蓉在西夏时代的分布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肉苁蓉及其生态背景
  肉苁蓉是一组植物的总称。①对于苁蓉的种类,古代文献中记载有肉苁蓉、草苁蓉(列当)、花苁蓉等,虽名称有所不同,但均属苁蓉之类。这一类植物在中国典籍中又被称为大芸、寸芸等。在植物分类学上,肉苁蓉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分属唇形目列当科。俗称的肉苁肉包含5个种,即荒漠肉苁蓉、盐生肉苁蓉、兰州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和沙苁蓉[6]。中国古代典籍中,对肉苁蓉还有不少别名。《通志》云:“肉苁蓉曰肉松容。”[7]《长春真人西游记》曰:“肉苁蓉,国人呼曰‘唆眼水’,曰‘兀速草’,曰‘爱不速。’”[8]文中所讲的“国人”系指建立蒙古汗国的蒙古族而言,因而以下对肉苁蓉的称谓显然出自蒙古族各部的方言或波斯语的译名。《本草纲目研究》曰:“肉苁蓉,一名黑司命。”[9]这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名称,得名的依据是相信它可以延长人的寿命,而且入药的肉苁蓉呈现为黑褐色,故有此名。
  “肉苁蓉”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故知古代对肉苁蓉的记载至少出现在秦汉时期或更早。肉苁蓉产于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多有分布。肉苁蓉“生于沙中,在西方多马处,然亦有生于大木(梭梭类的树木)间及土壍上者”[7]。也有记载说:“肉苁蓉生于高峻山岭。”②(民国)黄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县》卷19《药之属》,民国九年铅印本。可见肉苁蓉的主要分布区是那些气候干燥、土壤呈碱性的干旱半干旱草原,以及沙漠和沙地。这与西夏时期党项人的生息环境相吻合,为党项人深入认识和利用肉苁蓉提供了基础。
  肉苁蓉的生物形态比较怪异,从土中长出后形成一个挺拔向上的柱状物。叶片很小,呈鳞形布满其上。抽出花序后,在顶端开花。它既不分枝,又无明显的叶片。这与温暖地区习见的植物极不相同,似草非草,似树非树,因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甚至有些人将它误判为是真菌类的植物。早年对肉苁生物形态的经典描述如下:肉苁蓉“根形似莲藕,长尺余;皮如松树之鳞甲,似龙形,亦有说其皮如松子(如图1[3]);外形柔润如肉,全身无叶有花,好似狗尾根般模样(如图2)”。①(民国)王之臣纂修:《民勤县志》卷1《地理志·药类》,民国十五年刻本,第35页。在这一些记载中,不仅凸显了它形态的怪异,还对这种植物的形态做了附会性的推衍。文中说“皮如松树之鳞甲”是指它的鳞状叶片而言,说它“皮如松子”是就它的出身形态与松树的果球做对比。对它药性的比附性说明关键有三:一是强调它的形状“柔润如肉”;二是强调它“无叶有花”;三是强调外形有似“狗尾根般模样”。这三种形态的综合意在表达这种植物的外形很像是勃起的男性生殖器,因而推测它具有壮阳的特殊药效,而这正是肉苁蓉被尊为灵药的依据所在。随着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也受到了威胁,以至于到了近代要找到巨大的肉苁蓉十分难得。于是,一些医药书也就有了相应的“非有福分不易得此物”②(民国)黄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县》卷19《药之属》,民国九年铅印本。等神话解说。 从生物学的立场着眼,为了适应极度干旱、炎热的生存环境,肉苁蓉的叶片退化为鳞形乃是植物进化的必然结果,失去了分枝同样是为了应对强风生存环境的产物。至于躯体富含水分形成肉质则是出于抵御干旱储存水分的进化产物。形态虽然怪诞,但却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此外,所结出的种子极为细小,能够被风吹散,这也是为了扩大种子传播而做出的适应。除了地上部分外,它还有地下茎,其适应价值在于可以在初春少雨多风的季节里,在地下躲避强风的袭扰,以备在合适的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开花结实。肉苁肉在夏末开花结实后干会空心枯萎,地下茎也一样。不过,如果肉苁蓉被采食来不及开花结实,那么地下茎生长须根部分在来年还可以重新萌发成植株,因而采食这种植物的地上部分不会影响到它的繁殖和种群规模扩大,而且也不惧怕其它动物采食。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