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混”现象的三大原因

作者:韩晓燕 郝宇青 更新时间:2014-09-10 17:3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 键 词 当下中国 “混” 原因
【职称论文摘要】
在当下中国,“混”现象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视野出发,“混”现象得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生价值立场的退却是“混”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先赋性的身份压制了自致性能力是“混”现象产生的现实困境,特殊主义的标准战胜了普遍主义的准则是“混”现象产生的制度困境。“混”现象是社会病态的表现和反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作 者 1 韩晓燕,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讲师。(上海 201199)2 郝宇青,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12&ZD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信任研究”(11BZZ004)
  所谓“混”,按照《辞海》的解释,是指“苟且过活”[1]。混日子、混饭吃等即是这一含义的具体运用。毫无疑问,“混”的心态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的不良社会心态,由此而衍生的“混”现象则是社会病态的反映。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中国,“混”现象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病。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于2010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混”现象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72%的受调查者表示,事业单位“混”的现象“非常严重”或“严重”,其中49%受调查者选择“非常严重”,23%受调查者选择“严重”。[2]其实,“混”的现象并不只是在事业单位存在,它在整个社会都是存在的。应当说,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在此,笔者仅就当下中国“混”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一分析,以期待人们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人生价值立场的退却:
  “混”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着“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3]。毫无疑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在2010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并带来物质上的丰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下不少的国人中间,追求和占有物质利益成为了人生的第一需求,“物欲横流”可谓是描绘当下社会生态最为贴切的词语,人变成了赚取物质利益的工具,并最终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这也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也极大地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甚至连“人的尊严”也“变成了交换价值”。[4]这种冷冰冰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浇灭了人们精神世界之火,摧毁了那些“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亵渎了“一切神圣的东西”。[5]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几乎完全被物质利益和欲望所占据,而留给精神和价值的空间却日渐狭窄。或者说,当下的世界,已经没有了精神和价值的位置。失去了神圣和可以敬畏的价值观念,失去了精神世界的依托,还有什么可以再去抱以崇敬的东西呢?于是,人生不再神圣,并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工作也不再神圣,并失去了以往“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6]这样,“混”的心态也就有了得以滋长、蔓延的空间和土壤。
  欲望犹如黑洞,它要把所有的物质都纳入到自己的怀中。在改革开放伊始,为了调动民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给予人们的欲望以合理、合法的理由就成为中共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条件。再像以前那样强调“大公无私”、“忘我”甚至“无我”,像“文革”期间提出的所谓“狠批私字一闪念”的口号,就无法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也就难以推动改革开放。所以,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7]然而,欲望一旦调动起来,便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应当说,中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在1980年底就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他还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9]。但是,在具体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更由于在对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中的唯GDP倾向,从而造成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一手硬”,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软”。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但是,却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把心思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上来。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的无限度膨胀,甚至这种无限度膨胀的欲望成为了制度鼓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断裂和价值混乱的现象。而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说,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生价值立场的退却。
  总之,人生价值立场的退却和长期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同时也和当下中国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现代性有关。这便成为当下中国“混”的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
  当然,“混”的现象并不是当下中国的专利,它在过去也是同样存在的。譬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些机关干部经常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来混日子,国有企业职工和集体所有制之下的生产队农民则以“磨洋工”来打发工作时间。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低下,国有企业和生产队的效益不佳,都和“混”的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过去的“混”和现在的“混”还是存在着重要差别的。如果说,过去的“混”是由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那么,当下的“混”则是由竞争性分配方式造成的。在过去“大锅饭”的时代,人们“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虽然那时有政治动员和所谓的精神激励,但是时间一长,精神激励也就失去了作用,“混”的现象也就成为了常态。这正如邓小平在1978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10]而在当下强调竞争的时代,虽然打破了过去那种否认差别、强调统一和一律的观念,肯定了竞争的价值与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全性和契约精神的不彻底性,存在着垄断性竞争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的情况,进而造成了在竞争的表象之下竞争消失的局面。譬如,在经济领域,一方面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在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中总是能够占尽天时地利的优势,其实,这种优越的地位不仅不能有效保证国有企业的竞争意识,反而容易形成一种惰性;另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则会受到政府各种政策的限制。这就是说,在政府主导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兴衰基本上受制于政府的政策与偏好。这样,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既然没有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担忧,日子也就好混;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所谓的市场犹如江湖,它们的自主性在政府面前毫无意义可言,于是只好为了赢得政府支持而混迹于江湖之间,于是所谓的官商勾结、官商一体也就成了民营企业混迹于江湖的重要手段。②在这样一种经济场景之下的个体,在代际固化的社会现实重压之下的个体,“混”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方式了。(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