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形神”观(3)

作者:孙彦 更新时间:2010-10-21 10:1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魏晋南北朝;画论;形;神
【职称论文摘要】
如果说,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其本质是以玄对山水与以佛对山水的交融,那么不妨再来看一下王微的《叙画》: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


  如果说,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其本质是“以玄对山水”与“以佛对山水”的交融,那么不妨再来看一下王微的《叙画》:“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固所见不周。”王微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山水画作并不同于地理图经之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山水画不只是机械描摹山川城域的外形,而是要描绘出“形”中所融的“灵”。可见王微也认识到在山水的外形之中也蕴涵着“神”。和宗炳不同的是,王微并没有把山水之“神”和“道”相连,却将画家主体的思想情感引入了“神”中:山水之“灵”只有通过画家自觉的想象、体悟,并将自身的思想情感与自然山水相应发,方能显出。上文提过,魏晋玄风影响之下,士人好“以玄(佛)对山水”,自然山川的生生不息与美只是人们体道的媒介。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发觉自然山川的美本身亦足以打动人心,正如王献之所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世说新语,言语》)王羲之《兰亭集序》更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阿见当时人们也认识到,在山水之间除了谈玄悟道之外。自然间万物形态各异、性分不一,人们在仰观俯察间,便已得到了视听上极大的享受,逍遥自在中更颐养了自身的情性。因此,王微在《叙画》中又说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融入了画家主体情思的山水画作,也可以感发观画者的情性,其间的乐趣即便是音乐也难以达到。如上所述,王微提出的“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其实质是在山水之“神”中注人了人的感情,亦即“以情对山水”。从而将魏晋以来山水审美意识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上着重论述了两位画家对山水画中“神”的认识,虽然二者一“以玄(佛)对山水”,一“以情对山水”,但是皆看到了山水画和人物画一样,在对外在形象的描绘之外必须认识、把握住寓于“形”之中的“神”。至于如何“传”山水之“神”,两篇文章皆有论述。宗炳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生法,并提出了绘画构图中“远小近大”的原理:王微则提出了“明神降之”。强调创作中画家主体艺术构思以及情感迁移的重要性;另外“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则强调了绘画创作中想象的重要性,也是对宗炳写生法的补充。此外,宗炳和王微也提出了各自的山水画鉴赏观点:由于宗炳乃“以玄(佛)对山水”,所以在鉴赏山水画时,注重通过画作去体“道”悟“神”,因此强调“澄怀味像”、“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而王微因为“以情对山水”。正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在鉴赏过程中注重主体情感的自然感发,所以“披图按牒,效异《山海》”。
  由此可见,宗炳与王微的两篇画论,在围绕着山水画“形神”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基础之上,对山水画的功能、创作手法以及鉴赏理论等问题都做出了开创性的探讨,为后世山水画的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诚如《历代名画记》所云:“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于人物画以及山水画论中的“形神”观,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和社会背景,它贯穿了魏晋时期中国画的创作和批评鉴赏理论之中,为其后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