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

作者:陈瑞新 更新时间:2010-10-21 10:0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张子正蒙注》;本体;气;太虚;太和
【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以其“气”范畴的实体性为逻辑起点。通过分析气与太虚之间的关系,说明在《张子正蒙注》中,“太虚”作为本体是万物从中产生并复归之的宇宙的本然体态。“太和”所表示的也是太虚所指代的对象。但太和的本体性主要表现在其为“气与神和”的和谐性。而且太和所涵之神

《张子正蒙注》为王夫之晚年所著,在对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本体论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就《张子正蒙注》所反映的本体论思想而言,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以气为本”、“以‘气-实有’为本体”的气本论,也有人认为是“太和”本体论。笔者认为将王夫之的本体归结为气或者太和,源于学者对“本体”这一范畴的理解或者规定。本文试通过厘清气、太虚、太和、神(理)等范畴的涵义及其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所涵的本体论思想体系以及“本体”范畴的含义。
  
  一、气是实体性的存在
  
  在整体关照王夫之表述的体系时,我们发现气是实体性的存在者是首先可以确定的。“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这就是说我们一般所谓没有任何东西的虚空并不是真空。而是气隐而无形的一种状态。这里的“无形”仅仅是对于人有限的感知而言的。“无形则人不得而见之,幽也。无形,非无形也,人之目力穷于微,遂见为无也。心量穷于大,耳目之力穷于小。”认为气的无形状态是什么也没有。那是人仅凭感觉看待世界得出的错误结论。因此一般所谓“有”、“无”只是气之聚和散的两种状态。这就是说,没有实质性的虚空,整个宇宙都是气。王夫之将虚空释为气之隐而无形的状态。从而在根本上肯定了包括所谓的虚空在内的一切存有的实在性。既然一切存有的实在性是由气来保证的,则已经以气是实体性的存在为前提了。
  
  二、太虚本体表示宇宙的本然体态
  
  确定了气是实体性的存在这一基本意涵,我们再来分析王夫之对气与太虚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就气与太虚的关系而言,王夫之的论述中包括两个方面:一,太虚是气的场所;--,太虚是气的本体(本然体态)。
  先看第一个方面。王夫之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啊;“遍太虚中皆气也”;“虚者,太虚之量也;实者,气之充周也。升降飞扬而无问隙,则有动以流行,则有静以凝止。”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太虚”首先表示的是气在其中存在和变化的宇宙空间,所有的气,无形的、有形的都被含括在太虚之中。
  再看第二个方面。王夫之说:“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絪緼之本体,非消灭也”;“聚丽成形,散而归于太虚”;“散人无形而适得气之体”嗍;“太虚即气絪緼之本体”。一事物从“有”变为“无”,实质是它的气散了,但气并不会消失,而是复归到无形的太虚。显然,气复归到太虚并不是指复归到某个场所。而是复归到一种状态。气所复归的状态就是气的散而无形的状态。同时。气的散而无形的这个状态,被叫做“气之体”或气之絪緼“本体”。因此,可以肯定,这里的“本体”指的就是本来的体态或者存在样式。而太虚表示的就是气本来的体态,或者气的本体。
  分析地看,太虚表示气之场所,也表示气之本然体态。但在王夫之的体系中,这两个方面却不能分开来理解。当其表示空间时,此空间必然已经内涵着气之本然体态义,当其表示气之本体时必然已经内涵着空间义。在注“气本之虚则湛本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时,王夫之说:“湛,澄澈而静止也。感而生,游气交感而人资以生也。言太和絪緼为太虚。以有体无形为性,可以资生广生而无所倚。道之本体也。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止而成物我之万象,虽即太和不容已之大用。而与本体之虚湛异矣。”首先,这里明确显示了本体与万象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质性的差别。但是,如果我们把太虚本体仅仅理解为气的本然体态从而与气的有形有象的状态相对比,便很难断定这里的太虚本体到底是从时问上讲的万物之前,还是从空间上讲的与万物相对的气的存在样式。如果是前者,则万物之复归本体无从谈起;如果是后者。则与通常所谓“虚空”与万物的关系无异。所以,太虚所表示的气之本然体态必然超越了这种时间或者空间上的相对性而具有绝对性。而这种绝对性正是由其所含的绝对空间义来保证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太虚作为气之无形的本然体态,不是从现象性的存在状态上说的,而是从其本质性上说的清虚不可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在注“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时说:“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如此以来。所谓太虚本体从表现形式或者说存在样式上看。是无限的,清虚不可象的宇宙本然之体态,而不仅仅表示气的本然体态。
  同时,“言太和絪緼为太虚,以有体无形为性,可以资生广生而无所倚,道之本体也。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止而成物我之万象,虽即太和不容已之大用,而与本体之虚湛异矣。”也显示了本体与万物之间的实质关系:万物是从这一无形的体态中生出的。在解释张载“由太虚,有天之名”时王夫之说:“太虚即气,絪緼之本体,阴阳合于太和,虽其实气也,而未可名之为气。其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于此言之则谓之天。”太虚表示本体。在资始万物的意义上被叫做“天”,至少说明,万物是从此太虚本体中生出的。结合前面所提到的万物复归于太虚,我们可以肯定,太虚本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万物从太虚本休中生出最终又复归于本体。
  结合表现形式及其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在王夫之这里,太虚本体表示万物从中产生又复归于其中的无限的清虚不可象之宇宙本然体态。
  
  三、太和表示宇宙的根本特征
  
  太虚所表示宇宙之本然体态,也就是阴阳二气絪緼于无限空间的无形状态。这种状态是极度和谐的,因此太虚本体也被称为“太和”。王夫之说:“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絪緼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问,和之至矣。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合。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和”是形容词,“太”是副词,修饰“和”字,以表示“和之至”之意,即绝对和谐。“道”是标志“天地人物之通理”的形上范畴。这样,如果“太和”堪称“道”的话,则说明绝对和谐是天地人物普遍贯穿的绝对法则。再看引文的第二旬,描述的是阴阳二气在太虚中的和谐。显然。气在太虚中的和谐状态是符合绝对和谐的规定的。也即太虚所表示的本体是绝对和谐的。所以“太和”既可以修饰太虚本体,从而也可以指代本体。如“太和本然之体”呻,“太和絪緼之本体”,“捆媪太和之真体”(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