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学科化的影响及对策(2)

作者:王大贤 更新时间:2010-11-28 10:2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德育;学科化;科学化;对策与建议
【职称论文摘要】
2.影响生活化德育的开展。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如果把德育 比做树,那么,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是空洞 的,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德


2.影响生活化德育的开展。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如果把德育 比做树,那么,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是空洞 的,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德育的生命之树才会常青。道德的产 生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所以,它要求尊重生活,创造生活 ,也就是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而德育的课堂教育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从本本和 规范出发,以规范去剪裁学生,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这样被简单 化、规范化了,这是其一。其二是重视课堂教育,往往会轻视生活中德育的开展。德育不仅 在课堂,更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真正面临各种道德观念的冲 突和道德抉择。强调规范教育,往往会造就一大批不懂得道德理性的 “规范人”,这是违 背德育的本体价值的。
  3.忽视德育的个性化。由于课堂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所限,注定了它更多的是以普遍的道德 范式来要求学生,很难根据不同个体的需要、兴趣、创造和情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个性化的道德需求在共性化的道德教育中被剥夺和削弱。诚然,德育的目标需要确立普遍 的价值追求,需要造就一大批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人”,这是德育的社会价值所在。但随 着“以人为本”思想在德育领域的逐步确立,尊重人的个性,承认道德主体的不同需求,是 德育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千人千面”的民族是个不可理喻的民族,而“千人 一面”的民族一定是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同时,忽视主体的个性需求,德育很难做到对 学生“有用“,而“没有用”的东西,又有几人去响应?!
  4.忽视了多种德育形式与方法的运用。德育学科化的另一弊端,就是它更多地依赖课堂教 育的形式和灌输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课堂教育的形式和灌输的教育方法,曾经是将来也 是德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但永远不是唯一的形式和方法。诚然,灌输这一手段和方法的运 用,也需要讲究技术和艺术,但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缺少“技术含量”的,或者说它无 法把那么多的技术和艺术的手段运用其中。由于灌输这一手段的先天局限性,使用者在运 用其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不必要进行较麻烦的技术和艺术方法的设计,越简单的东西越能 得到认同和推广,灌输总是受到教育工作者(包括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特殊的青睐。重 视课堂教育的形式和灌输的方法,德育势必会忽视对话、个别访谈、情感体验、社会实践等 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三、消除德育学科化的消极影响,实现德育科学化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德育学科化无疑为高校德育的科学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德育学科化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 科建设和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实行德育的学科化,毫无疑问,是 实现德育科学化的前提,但从高校德育的实际来看,并非实行了学科化就能真正实现德育的 科学化,实现德育的学科化,只是高校德育发展战略的一个序曲,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结果, 如果主观认为把德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就可以高枕无忧,那是对德育本质和规律的 蔑视。鉴于高校德育学科化的趋势及其消极影响已经形成,而如何实现德育科学化还处于不 断的探讨之中,本文无意对实现德育科学化作深入的理论研究,仅对如何消除德育学科化带 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德育应由规范教育更多地转向发展教育
  德育毫无疑问具有双重功能,一是造就恪守社会规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是促使 受教育者自身和谐,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德育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 根本体现。诚然,德育需要规范教育,但长期以来我们注重规范教育和德育社会功能的实现 ,忽视德育的主体价值和尊严,德育学科化趋势不仅没有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变,反而愈演愈 列,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人的主体地位。德育只有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主主 体人格自我完善的需求,才能使人们在接受德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肯定和满足,把接受德 育的过程理解成是一种精神愉悦的过程,并享受德育的成果,德育才能深入人心。当代大学 自我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在追求自我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道德领域的矛盾与困惑 ,德 育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做到对学生“有用”,德育才能以其科学面目赢得学生。
  (二)德育工作应由课堂更多地走向生活
  学科化是高校德育科学化的需要,也是实现高校德育现代化与规范化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 说,高校德育需要学科的支撑,需要加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以便为新时期德育提供新的理 论与新的方法;从学生的德育实际来看,更需要课堂教育。但德育工作过分依托学科化的形 式,依托课堂教学,会导致用课堂教学代替其他德育形式。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教育这一德育 形式的重要性,就仅把德育工作当成学问来做,否认其它形式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德育在课堂,更在广大学生鲜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道德来源于生活,生活价值高于 道德价值,只有根植于生活实际,德育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基础,才能实现科学化与人性 化的统一。就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中存在的一些不如人意 的因素,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更不是他们在本质上有悖于社会,究其 根本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深刻的社会体验,他们的思想道德倾向大多建立在对社会与人生 的主观把握上,缺乏个人与社会生活冲突后,进行思想道德调节的机会与场所。因此,德育 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 个环节,注重生活实践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树立全员育人全景育人的 观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学生能感悟到的生活素材的运用,营造生活化的课 堂氛围。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三)德育的教育教学手段应由传统走向现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 效果,尤其是在自然学科教育教学中。与自然科学教育教学手段相比较,德育明显落后,德 育的课堂教育教学总体上仍旧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的原 始手段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学生的需求,引发了学生对德育科学性的怀疑,更影响 了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形象。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克服自身自然科学知识“先天不足”的现象 ,努力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水平,特别是要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把科学技术 运用于高校德育中,重点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图 、文、声、像综合运用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多种感官刺激, 同时,它能够采取播放音像和模拟制作的方式,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人们身居其中 的行为,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更能判断和感受特定情形下人的行为的正当与否,并在现实 生活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德育就会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 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并积极把他运用到德育过程。二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上德 育工作。学生生活不断向网络世界延伸,客观上要求德育也要顺势向网络延伸,填补网络德 育的空白。要主动开设德育网站和网页,发布健康向上的信息,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抵制和 化解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并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有关问题的 看法,把学生的观点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要积极开展网上德育交流活动,积极 开展相关的咨询服务工作,有效化解学生内心的困惑。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