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应用型高校教师哲学体系的维度和路径

作者:王娇艳 更新时间:2017-09-22 13:5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应用型高校 高校转型 教师发展 哲学体系
【职称论文摘要】
在建设应用型高校及教师发展层次不一的背景下,转型中的高校教师面临教师信仰、身份、价值取向和学科地位等一系列危机问题。文章在对此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树立教师职业信仰,多层面确立高校教师专业身份,改变教师价值取向,顺应高校转型发展,有机结合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激发教师职业行为选择,通过一系列教师哲学体系构建,使高校教师从“技术之路”转向“哲学之路”。

        [作者简介]王娇艳(1981- ),女,湖北当阳人,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7-0097-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明确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当前,如何转型为以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模式的现代职业教育,成为这类高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研究的课题。由于自身业务能力和研究意识欠缺,在面临可能的学校转型时,高校教师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无所适从感,以致教育观、教学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出现摇摆。转型期内普通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职业信仰危机、身份困境、价值取向和发展困惑等,属于教师专业结构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阻碍了教师发展的程度和进度。在改革与转型并存及教师发展层次不一的大背景下,建设教师哲学体系旨在为学校转型奠定思想基础。
一、高校转型与教师转型发展
转型给教师科研意识和专业能力突出的重点高校带来的机遇多于挑战,给教师科研意识和专业能力较弱的普通高校带来的挑战大于机遇。高校教师在专业上渴望归属感,在身份上渴望自我及社会认同,在学业上渴望卓越,在个人发展上渴望成长空间。与教师发展需求相呼应的是,众多教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大量涌现。围绕高校教师的发展研究,国外学术领域出现了三大重要转向:第一,研究对象由学生转向教师;第二,研究范围由外延转向内涵,比如培养教师从“教师培训”转向“教师教育”等;第三,研究方法由量化研究转向质性研究,“意义”成为教师研究者关注的重心。受到国外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影响,教师发展成为国内主流研究方向,总体上呈现出本土化探索的特征,研究内容主要聚焦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包括教师自主发展研究和教师信念研究,研究方法上则呈现行动研究和叙事探究两大趋势。
轉型期高校教师面临的外在挑战和内在冲突因何而起?他们的发展之路通向何方?有研究认为,高校教师对专业发展内涵理解不清、专业发展定位不准和理论建设不足,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实际上,该分析并未击中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高校教师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教师哲学建设不足,导致其无法把握发展内涵,不能准确定位发展方向,进而在信仰、身份、价值取向和学科地位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消弭着教师发展的信心和可能。
哲学建设一直体现在教师发展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研究对象“由生到师”的焦点转向,到教师培养“从训到育”的素质转向,再到90年代后教师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基于科学模式的量化研究过渡到基于现象学的质性研究,其中尤以教师叙事应用最为广泛,此趋势也被称为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当前转型期内,研究者对中国高校教师的批判教育、身份危机和发展价值取向等一直追问不断,而支撑重大研究转向和研究思辨的“上层建筑”即是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哲学思维特质。
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论及教师发展,国内外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技术成长,而对教师哲学建设研究甚少。技术取向的专业发展并未思考转向背后的深层原因,往往会使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的藩篱和发展高原期。而零散的哲学思考也无力解决当下普通高校教师面临的复杂问题,只有建设比较系统、连续和全面的教师哲学体系,使教师发展从“技术之路”转向“哲学之路”,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哲学体系建设四维度
1.职业信仰。职业使命、职业良知、职业情感构成教师职业信仰并指向教育实践。职业使命是职业信仰形成的前提,是决定教师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高校教师职业信仰缺失最根本的表现在于职业使命的缺失,使得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高校教师处在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是教育学生、追求学术和真理、促进社会进步,在转型期必须明确以下问题:在教育学生方面,单向的知识灌输和单纯的技术传授能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从事教师职业、为评职搞科研是否成为共识和职业目标?为了社会进步,是否应打破职业环境的封闭性,从而具备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并敢于自我批评?
职业良知是高校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一方面,高校教师能根据职业道德要求,对职业动机进行自我反思,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主动纠正未履行职业义务的行为;另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正确的哲学观、心理学知识以及中国文化知识,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良好意识。
职业情感是职业信仰的心理基础。高校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对职业及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职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2.身份认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看法和感知直接决定他们对教学的投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专业身份包括职业意识、自我效能感、工作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职业意识包含专业知识和技能意识。转型期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除了包含本体性知识即教师具有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还应包括转型所需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性知识。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包含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预测;个人效能感包含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意识和科研活动意识。有研究表明,学校制度、学校发展环境、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等因素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也有内在联系,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勇于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克服倦怠;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会陷入职业倦怠、情感枯竭,对工作失去热情。工作价值观则包含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

       3.价值判断。教师的价值判断存在于学校文化结构中,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行为具有深刻影响。价值判断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价值判断表现为保守主义价值观和僵化的知识观、人才观,阻碍学校变革;积极的价值判断以学校文化为核心,将改革作为行动的指导方针,给学校转型发展带来正能量。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