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后现代的乌托邦(3)

作者:赵司空 更新时间:2010-10-31 10:0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乌托邦;历史哲学;历史理论
【职称论文摘要】
接下来,我们的问题就是:市民社会的逻辑是如何与社会主义以及其他两种逻辑相关联的呢?这需要从市民社会的二元逻辑出发。市民社会的第一层逻辑确保私有经济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与市 ⑺接胁撇喽杂;第二层逻辑是自由


  接下来,我们的问题就是:市民社会的逻辑是如何与社会主义以及其他两种逻辑相关联的呢?这需要从市民社会的二元逻辑出发。市民社会的第一层逻辑确保私有经济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与市场、私有财产相对应;第二层逻辑是自由在民主化、平等化、权力的去中心化过程中的展开和加强。市民社会的这两层逻辑分别对应着马克思思想中的“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的要素。从市民社会的第一层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的,在未来社会中,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用一个常识性的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此,工业化的逻辑和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着决定作用。这被看做历史哲学的体现。但同时,马克思的思想中又包含着市民社会的第二层逻辑,即“尽管他(马克思——引者注)将社会主义转型的‘载体’界定为生产力这一主要要素,但他从来没有将社会主义的转型归因于工业化的意识,而毋宁是归因于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意识,它是市民社会第二种逻辑的表现”[5](P285),这是历史理论的体现。显然,赫勒是主张从市民社会的第二层逻辑来理解社会主义的,与此同时,“如果社会主义被概念化为市民社会的第二重逻辑(它意味着通过民主化、平等化、权力的去中心化所达到的自由、人权的加强)的结论和演变,那么社会主义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唯一的‘转折点’,而是从较少的社会主义向较多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一个统治的社会向自治社会、参与性民主社会的发展,它并不排除其他转折点的可能性”[5](P286)。在此,社会主义变成为一种后现代框架下的理念,尽管这种理念也有可能转化为行动,但此行动绝不是革命,因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念,我们并不需要背负必须实现它的重负。 三、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
  拉克劳和墨菲被看做经典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再透明的社会斗争模式。正如艾伦·伍德所批评的那样,政治从阶级中分离,社会被分解成话语,用一个“随机构建”而成的多元主体取代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斗争从属于多元化的“民主”斗争,在这种斗争中,“民主”是非决定性的、抽象的、松散界定的,以致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和对立完全概念化了。不仅如此,在这种激进民主革命的模式中,革命的现实可操作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在这样一个以“多元”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策略中,乌托邦的理念显然被抛之脑后,因此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既与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具有共同的多元化追求,却又在乌托邦的诉求与彻底的多元解构中分道扬镳。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二者作出以下比较。
  首先,不论是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还是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它们都转向了文化领域,在赫勒那里表现为对人类学的关注,在拉克劳和墨菲那里则是明确地提出了领导权理论,而领导权则是发生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后马克思主义其实延续了肇始于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传统。
  其次,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转向主要发生在市民社会领域,这一点也正是赫勒和拉克劳与墨菲所共同强调的。不过,对市民社会的过度依赖却是一个陷阱。因为,市民社会是从西方国家生长出来的,但对于“后-共产主义”的东欧国家而言,市民社会则是从外面输入的,最主要的形式便是非政府组织(NGO)。这些非政府组织很多都是国外资助的,伴随非政府组织在东欧国家的具体事务中的影响,同时输入的还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东欧社会,是否是东欧人民所需要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因为在国外资助的诱惑下,东欧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只是去讨好西方的意识形态,这一点甚至也在东欧政府中反映出来。所以,在东欧社会的转型中,市民社会只能是其民主化政治的补充,而不能作为政府的替代。这些问题是赫勒在强调市民社会的功能时不应该忽视的。
  再次,拉克劳和墨菲将其领导权理论称做“激进民主政治”,尽管这种“激进”受到了诸如艾伦·伍德的质疑,而赫勒则公开承认她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政治上不再是“激进的”,而毋宁是“政治的现实主义”。从他们本人的宣称上来看,赫勒和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如果从艾伦·伍德的分析来看,他们其实都取消了传统的激进的政治,因为,他们都否定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激进政治革命。
  最后,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的”民主政治的主体是通过话语连接起来的主体,这种连接具有偶然性,它们针对具体的事务而连接在一起,并不具有传统阶级的本质主义特征,或者说,这种“连接”不再是本体论的连接。因此,拉克劳与墨菲也反对“社会可以被彻底缝合”这样的理论假设。赫勒则与之不同,尽管她反对历史规律论,认为历史规律只是为了使某一个仅仅是可能性的假设变得更加强有力而已,但她还是认为存在大写的历史理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乌托邦仍然是可能的。当然,历史理论范式下的乌托邦是包容了多元性的乌托邦,这正是伴随着“政治现实主义”的“人类学激进主义”。
  所以,一方面,赫勒取消了激进的政治革命,另一方面,她却仍然坚持着对乌托邦的追求。这种乌托邦可以称为“后现代的乌托邦”。但是,当“后现代的乌托邦”取消政治激进主义时,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功能是令人质疑的。
  
  参 考 文 献
  [1]AGNES HELLER,FERENC FEH?魪R. The Grandeur and Twilight of Radical Universalism[M]. New Brunswick,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1.
  [2]SIMON TORMEY,JULES TOWNSHEND. Key Thinkers from Critical Theory to Post-Marxism[M]. London: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2006.
  [3]TOM BOTTOMORE, LAURENCE HARRIS, V.G.KIERNAN, RALPH MILIBAND.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1983.
  [4]FERENC FEH?魪R,AGNES HELLER,GYORGY M?魣RKUS. Dictatorship over Needs[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5]AGNES HELLER. A theory of history[M].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2.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