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与想象中的台湾新新电影(3)

作者:刘骋 更新时间:2011-01-04 10:5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性别认同;边缘化;差异;同性爱情
【职称论文摘要】
又如傅天余的《带我去远方》,电影讲述了表妹阿桂与表哥阿贤相互见证以及相濡以沫的成长,他们自身的与众不同使得他们的成长故事愈发艰难和迷茫。阿桂是一个色盲,买西红柿辨不清红绿,买回来的都是绿色的,学习染


  又如傅天余的《带我去远方》,电影讲述了表妹阿桂与表哥阿贤相互见证以及相濡以沫的成长,他们自身的与众不同使得他们的成长故事愈发艰难和迷茫。阿桂是一个色盲,买西红柿辨不清红绿,买回来的都是绿色的,学习染发把自己的头发搞得五颜六色浑然不觉,这使得她成为同学中的另类,她生活中惟一的好朋友是自己的表哥。表哥是一个同志,先后爱上了一个来台湾旅游的日本青年和一个海警,正是这种边缘的身份使得他们能够相互支持理解,他们两个相约离开寂寞的当下,前往远方寻找心中自由天堂,故事最后虽然遭遇男友背叛的表哥自杀成为植物人,但是阿桂坚守着自己的身份,她依然梦想着可以走向远方,走向世界,并为此准备好行囊。影片以阿桂、阿贤由于边缘身份带来的疏离,隐喻台湾长期被国际社会孤立造成的那种格格不入的孤寂感。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不要把身份看做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作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⑩可见后现代背景下曾经固定的、连贯的和稳定的身份认同成为可以滑动和建构的产物。台湾新新电影从男性想象,性别游移到同性爱情的言说,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展现了身份如何滑动与游移的镜像。在这些通过性别反复关照自身的台湾新新电影中,尤其是近些年台湾影片从对单纯的男性成长的想象转变为对边缘性、殊异性的痴迷,意味着抛弃普遍主义的思想寻求平等与差异的向度,暗含着以多元化的、差异身份自由选择的渴望来对抗一元化的给定的身份,这种思路主要是通过自我被压迫的边缘位置铸成了抵抗的战壕,表达被排斥者对排斥者的排斥,也就是说所谓的防卫性认同,并“在强化边界的同时反转价值判断”B11,从而达到解构同质的民族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这种围绕差异观念进行的反话语实践成为新新台湾电影近些年建构本土化及“殊异”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策略。
  
  注释:
  ① 指侯孝贤为代表的新浪潮之后以蔡明亮、张作骥等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二次浪潮,或被称为后新浪潮,参见焦俊屏:《台湾电影九○——新新电影浪潮》序言,(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②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299页。
  ③ 刘骋:《爱情叙事背后的身份想象》,《电影文学》,2009年第19期。
  ④ 郑秉泓:《青春的轨迹,时代的记忆》,《电影欣赏》(台湾),2007年第25卷第2期。
  ⑤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11页。
  ⑥ 赵庭辉:《谜样的身份 认同的游移》,《电影欣赏》(台湾), 2008年第26卷第3期。
  ⑦ 边静:《胶片密语:华语影片中的同性恋话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⑧ 丹强•欧尼尔:《电影游弋:〈不散〉与台湾电影之陌异移动身躯》,林郁庭译,《电影欣赏》,2008年第26卷第2期。
  ⑨ [美]白睿文:《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⑩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B11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作者简介] 刘骋(1971— ),男,河北涿鹿人,文学博士,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影视戏剧。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