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恐怖电影的“狂欢化”特性研究(2)

作者:刘英昕 李敏 更新时间:2013-07-21 15:2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恐怖电影;“狂欢化”;宣泄;颠覆
【职称论文摘要】
(二)自我狂欢的具体表现 1.人格解体。雅斯贝尔斯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了存在意识④的一种临床表现,在英文恐怖电影中,着重突出的是带有破坏性的人格的展现。如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塑造了一个因不堪忍受早年


  (二)自我狂欢的具体表现
  1.人格解体。雅斯贝尔斯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了存在意识”④的一种临床表现,在英文恐怖电影中,着重突出的是带有破坏性的人格的展现。如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塑造了一个因不堪忍受早年弑母的心理压力而人格分裂的诺曼·贝茨,贝茨本人受到女性吸引时,母亲的人格就会占据上风把女性杀掉;《剃刀边缘》也塑造了一个兼具双重人格的心理医生艾利特,其体内女性的人格杀死了唤醒其男性人格的迪克森太太。
  2.恋尸症。弗洛姆认为“恋尸症”(Necrophilia)是指“对一切死的、腐烂的、病态的东西怀着强烈的好感和冲动”⑤这种“恋尸症”患者在英文恐怖电影中比比皆是,如德克萨斯电锯杀人狂系列、《万圣节》系列、《黑色星期五》系列及各类僵尸题材、吸血鬼题材等。这种主题的遍布也反映了观看者的审美倾向和人格心理,即通过观看带有极强动物特征的形象(赤裸、披头散发、带有文身)借助不同的工具(冷武器、热武器、随机工具)破坏对方(身体、人格)达到一种宣泄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电影利于宣泄本能的心理动因。
  恐怖电影通过诉诸我们的潜意识,表现了当代社会人类的变态人格,而这种多人格之间的对话、矛盾与挣扎同样表现了一种对文化普遍的忧虑。英文恐怖电影常见的“系列”、复制与轮回的结局也表现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威胁、内心世界分裂的一种正视与无力。
  哀鲁尔认为:“为了使人们接受都市的苦难生活,提供娱乐活动变得不可或缺,从而为诸如恐怖电影制造业等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⑥英文恐怖电影通过画面、色彩的运用以及特定话语的展现,将人类内心的阴暗、对暴力的本能追求表现出来,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局打破了观看者的自恋式认同,真正实现了镜头表现与观看者心态的多重狂欢。
  注释:
  ① [美]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② 黄颂杰等:《现代西方哲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8页。
  ③④⑤ 赵鑫珊:《病态的世界:人类文明精神病理学诊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第133页,第197-198页。
  ⑥ 泰尼娅·莫多莱斯基:《恐怖的快感——论当代恐怖电影及后现代理论》,转引自王逢振主编:《通俗文化研究》,李丹、 李花丽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斯卡尔.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M].吴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黄颂杰,等.现代西方哲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 [美]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逢振,主编.通俗文化研究[M].李丹,李花丽,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 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
  [6] 赵鑫珊.病态的世界:人类文明精神病理学诊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英昕(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李敏(198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