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角色的思考

作者:章颖 田学敏 更新时间:2010-09-21 10:1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灾难性报道;记者角色;角色迷失;角色重拾
【职称论文摘要】
文章主要通过剖析当前国内灾难新闻报道的实例,以内因为着眼点反思记者角色,深层次解析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角色迷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而为记者角色的重拾提供一定的启发。

灾难性报道,顾名思义是指新闻媒体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可分为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天灾”和“人祸”。因此,灾难性事件的处理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公众核心价值观以及新闻媒体记者报道水平的直接检验。从社会学、传播学角度分析,灾难性报道的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五点:第一,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第二,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第三,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第四,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第五,相关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样化。面对灾难,受众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慌,他们希望新闻媒体在这一危急时刻能够扮演好自己舆论监督的守望者角色,能够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一、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担当的角色责任
  
  新闻媒介能否向社会真实、准确、迅捷地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不仅是受众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更是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大战中取胜的法宝。他们是“社会公器”,真实性、客观性是他们的工作原则,也是他们能否在新闻报道中履行自己角色责任的首要前提。
  1.记者是守望者
  正如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告诫我们:“倘若说,媒体是一束探照灯样的光束指引着国家之船的航行,那么记者就是把持探照灯的船头守望者,他们要学会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他们要善于及时发出警告,确保大船的安全,保护每一个船员的生命与财产。”
  担当好这一角色是他们的职业使命与责任,这不仅仅表现在舆论之反映者、引导者,还表现为舆论之监督者。媒体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早期失语以及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地方保护都曾给我们留下过惨痛的教训。
  只有当受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满足,他们才会对灾难事件形成相对正确的舆论意见;只有当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真相,跟踪、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受众才会建立起对政府的信心,共同携手积极应对灾难。因而,舆论引导依然是灾难性报道中的主流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成为媒体“缓报”、“瞒报”的借口。
  2.记者是先锋者
  在中国,新闻记者并不是特权的享有者,而是人民的服务者。
  在实际工作中,一名优秀的记者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知识外,还必须要有非凡的勇气,必须经得起风浪的洗礼。当灾难降临之时,他们要像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一样,奔赴灾区的最前沿。无论是“天灾”抑或“人祸”,他们都将成为历史的第一个真实见证人和记录者。
  2003年的“非典”让我们认识了柴静,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记住了张泉灵。她们看似很柔弱,但是在险新闻面前她们从未退缩;她们并不高大,但却总是用伟大的事迹捍卫着记者的操守。她们是灾难面前的先锋者,是勇敢向前的精神榜样。
  3.记者是传爱者
  在灾难性报道中,记者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一个亲临灾区一线的优秀记者应该懂得为灾区同胞带去传媒人与受众对他们的关爱之情,应该努力为我们捕捉下一个个情真意切、真实感动故事背后的温馨瞬间。
  记得在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央视主持人赵普落泪播报事件,曾引起过广泛争议。他是这样解释的:“我觉得任何人看了这样的画面都会失控,我所能通过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就是,所有人的关切都是一样的,我不过是个出口者而已……”如此真挚却朴实的话语流露出的是发自于内心的情结,也正为我们诠释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即用一颗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之心,站在受众的角度以一种诚恳、亲切、尊重的态度给予他们深切的关注,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二、记者在灾难性报道中角色迷失的反思
  
  2008年9月25日,堪称“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发生五天后惊险上演:数十名真假记者蜂拥而至,名为采访报道,实则排队领钱、数钱。来自《西部时报》驻山西的记者戴骁军冒着生命危险,用手中的相机摄下了这一丑态。事件曝光后,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与山西省出版局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治,而被公众称为“媒体英雄”的戴骁军在业内并没有赢得英雄般的礼遇,而却遭到了东家的封杀。
  我们无法否认,中国新闻体制的痼疾不可能朝令夕改。在中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前面有着政府这个更大的权力机关,大到国家政府,小至地方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权利(舆论监督权)对权力的博弈。所以相对于政府所持有的“硬权力”而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实质上只是一种附属于政治权力的“软权力”,舆论监督权常常迫于压力而在各种权力间的较量中妥协,“政府的代言人”也就成为了公众对媒体的刻板印象。
  戴骁军是勇敢的,他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这条规则并非不可触碰;戴骁军是悲哀的,是无奈的,他得到的不是一个新闻记者应有的荣誉,却是唾弃,甚至恐吓,他不希望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或许大家都明白:只要大的保护伞不被挤破,他们就是安全的。但是,这样下去,媒体的公信力还能否存活?毕竟,媒体是一种高尚的、为公众表达的平台,新闻不可避免地要和某些人的利益发生冲突,这是媒体本身必需的一部分,是不该回避也不能回避的,而这也正是新闻行业的挑战。
  灾难无情人有情。灾难事件面前,记者不应成为灾民“痛苦的加剧者”、“心灵防线的挑战者”,“抢新闻”不是仅仅停留在再现悲剧本身,而是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事件背后的人间真情与友爱上。能否拥有如此的担当,也同一个记者的个人价值观导向直接相关。一个胸怀高尚的记者,一个充满正义与良知的记者,就能够使正在痛心流泪的灾民得到心灵的抚慰与净化。
  
  三、灾难性报道中记者角色的重拾
  
  在笔者的价值标准中,正义、勇气、公理、悲悯是我们新闻记者尊奉的最高价值。所以在灾难性报道中,特别是在社会灾难面前,有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记者如果时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持正义的操守和良知,就不会在诱惑、困惑中迷失。
  实践证明:面对重大灾难事件,记者角色责任定位得正确,其采写的作品就愈加充满人情味,报道的正面效应就愈加明显。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的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最丰富的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民,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救出来,一个记者才能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