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时尚符号传播初探

作者:杨异奇 更新时间:2014-09-29 12:3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大众传媒;影视文化;时尚符号;群体心理
【职称论文摘要】
在历史长河中,影视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只出现有短短一百多年,但是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尚并非现在的独创,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之一,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是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个人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表现性的行为。时尚作为一个历史向度的概念在现当代与影视的结合已显的十分普遍。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28-01
  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只是供公众视觉消费的娱乐游戏,在其提供大众消遣休闲的同时,也肩负着艺术探索与文化建设的重任。作为开放的结构形态,影视形成了自由的审美态势,受众通过影视文化中的虚拟世界的模仿、进一步认可自身社会定位,达到心理的满足,时尚的传播便是其中最好的体现。
  一、影视剧中的时尚符号在场
  作为历史上普遍存在的概念之一,“时尚”被传统地定义为“在生产与组织方面都带有历史和地域色彩的特殊衣着系统。而时尚在今天涵盖着生活观念、生活方式、 穿衣住行、价值理念等方面。
  影视最初的出现影视最初与时尚的结合是无意识行为。1929年德国电影大师巴布斯特著名电影《潘多拉的盒子》中女主角的扮演者美国演员玛丽安杰克逊(Mary Ann Jackson)是第一个使用bobo头造型的屏幕女星。
  二、“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与时尚符号传播
  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的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社会地位赋予理论”由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提出。他们认为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政治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所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相对于时尚来说,社会学家凡勃伦认为:“时尚领域的根本原则就是对新颖性的需求。
  从影视剧中人物群体来看,人物设置的背后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特殊群体,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符号。从影视作品中人物服饰来看,无一不是精美的服装配上时尚的造型,辅以闪耀璀璨的饰物。服饰成为彰显社会个体身份地位、标明社会角色的标志是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逐渐凸显了“辨贵贱,明尊卑”的符号特性。从影视剧中的人物语言设定来看,日常口语较少,基本都是出口成章的优美词藻,或是耳闻一新的时尚词汇。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大话西游》中,“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台词当年可谓是家喻户晓,每人基本能背上两句,非常具有年代标识。我们在欣赏影视过程中,影像虽是是本位,但语言带有的感官刺激,这种听觉刺激最深刻的后果是影像效果已经忘记,经典的台词却得到广泛流传,甚至作为日常用语保存下来,成为时尚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三、影视剧中时尚符号传播的受众炫耀性心理分析
  影视剧中所宣扬的时尚消费和延伸产品消费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极易受“消费主义”潮流的影响,成为受众的消费目标。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大众化和简便化,新增受众的群体素质低于传统媒体时期的受众,尤其是影视剧的受众群。因此,这些人更容易被新媒体传播过程所“击倒”,其接受影视剧中时尚符号的传播内容时,往往具有精英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心理。
  炫耀性消费这个概念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成名作《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德国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认为,“在现代开放社会中,精英阶级总是力图用一种明显标识如服饰或生活方式等来使自己更为醒目,而下层阶级的成员也想借用这些标识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那么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在资源占有不平等的情况下,当精英阶层为了实现自我扩张与自我表现欲望时,会首先接受大众传媒中比较醒目的、张扬的、与众不同的流行风向,如此,影视剧中时尚符号得以传播并引起精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基于“下层阶级向上层阶级模仿”的法则或倾向存在的前提下,“时尚”不久便会在普通受众间进行大面积传播,而这时精英阶级就必须放弃旧的区别标识而引入新的区分标识,于是引发新一轮的竞争潮流,炫耀性消费得以持续,而影视剧借助明星、名剧、名流在此循环往复中也将保持自己时尚领头羊地位。
  注释:
  ①乔安尼. 恩特维斯特尔著, 郜元宝等译[J]. 时髦的身体——时尚, 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 2005, p49.
  ②郭庆光, 文化事业. 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③凡勃伦. 蔡受百译[J]. 有闲阶级论, 2005.
  ④周晓虹. 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 1994, 5: 012.
  作者简介:
  杨艺琪(1990-),内蒙古兴安盟人,现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201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