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早期作品中的电影语言创新

作者:唐渊媛 更新时间:2010-10-25 10: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袁牧之;电影语言;《桃李劫》;《风云儿女》;《马路天使》
【职称论文摘要】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袁牧之的作品不多,但却集中体现了他的编导以及表演功力。《桃李劫》《风云儿女》和《马路天使》因为流传甚广而具有代表意义,体现出袁牧之在电影语言(尤其是声音和画面)上的创新。   本文拟

一、创作背景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出现巨大变革的时期。出现这种变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改变了国内形势,国人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主观上希望看到具有现实意义的进步影片;二是有声电影的出现和国外电影经验的引入,客观上催生了国内电影艺术的变革。在此期间,一大批左翼工作者积极投身创作,涌现出了如田汉、夏衍、阳翰笙、司徒慧敏等优秀电影人。而由戏剧演员成长起来的袁牧之,更是集编剧、导演、演员和电影事业家于一身,塑造了多个鲜活的银幕形象,对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牧之于1934年编剧并出演了《桃李劫》,而后又在《风云儿女》中扮演主角辛白华,成为第一个在银幕上唱《义勇军进行曲》的人,《都市风光》则是其自编自导的处女作。1935年末主演了《生死同心》,并于1937年编导影片《马路天使》,后者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更盛赞其“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①。1937—1938年间,袁牧之参加了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八百壮士》的拍摄,在片中饰演带领八百壮士艰苦抗击日寇的谢团长。有感于“新闻片好比机关枪,故事片好比是****,****的射程不如机关枪有力并具杀伤力”②,袁牧之从此开始了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历程。在这六部早期作品中,《桃李劫》《风云儿女》和《马路天使》因为流传甚广而具有代表意义,体现出袁牧之在电影语言(尤其是声音和画面)上的创新。
  二、画 面
  (一)省略
  约克•费德尔说过:“在电影中,暗示就是原则。”③马赛尔•马尔丹也提倡:“一个电影工作者是能够去表现一切并且熟知银幕上出现的感人现实的巨大价值的,他可以而且也应当去运用暗示,让人通过片言只语去理解全意。”④这种画面内容的“省略”在袁牧之作品中最精彩的运用当属《桃李劫》的结尾处。
  《桃李劫》被视为中国第一部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讲述的是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坚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则,在社会上失意、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它既是对个人苦难的描述,又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不解与控诉,情绪之强烈、态度之锐利都令人刮目相看。影片的结构也很新颖,一改过去中国电影常用的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采用倒叙,增强了艺术效果。影片剪辑时,为了顺利通过反动派的电影审查,结尾处并没有直接展示陶建平被执行枪决的镜头,而是做了如下处理:画外传来几声枪响,正陷于沉思的刘校长猛然一震,手里的照片轻轻飘落地面,镜头推上——照片上是风华正茂的陶建平,同时,片头曾经出现过的《毕业歌》再度唱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导演在这里用音响暗示代替了画面形象,并承接了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细部特写镜头(照片),同时将画面与音乐(《毕业歌》)并列。虽然画面内容有所省略,但是观众对于陶建平的结局已然明了,这样的画面语言甚至比直接表现枪决场面要更加震撼心灵。
  (二)联接
  镜头间有一种联接叫做“圈”,是指一幅画面逐渐被另一幅画面以圆圈形出现而代替,这种圆圈可大可小(圈出入)。这种技巧主要在无声电影时期使用,“它使观众具体地感到四方形银幕的存在,而这是令人恼火的事情”。⑤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桃李劫》和《马路天使》仍“幼稚”地使用了圈入圈出技巧,但可贵之处在于,袁牧之充分运用了前后镜头间或明显或隐晦的关联性,使得镜头过渡流畅而不突兀。例如,在《桃李劫》中,陶建平发现报纸上有招请职员的启事,他招呼丽琳过来一起看,下一个镜头便是启事内容“……兹拟聘请熟悉进出口运轮事务……一人……”的特写,并逐步推近为“一人”的大特写;画面静止数秒之后,从报纸中央开始出现一个小孔,并且愈来愈大,然后圆圈中央出现了人头攒动的应征场景。“圈出”在这里实现了场景转换,还通过特写强调出只招聘“一人”的苛刻条件,蜂拥而至的应征者暗示出当时社会的高失业率,这更让本来极有希望应聘上,却因为有人托关系走后门而被刷掉的陶建平值得同情。
  (三)隐喻和象征
  “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⑥同样以《马路天使》为例,小陈变戏法(“白银出口”)后画面转为报纸上《本月份巨量白银出口》的新闻,寓意鲜明而生动,直接讽刺了当时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小红在酒楼里对着小陈唱《天涯歌女》时,凄婉的歌唱画面与此前两人甜蜜隔窗唱和的画面叠印,今昔对比,更生无限伤感。
  “在电影中,运用象征是意味着采用这样一种画面形象:它能够启发观众的地方要远比简单看到的明显内容所能提供的多得多。”⑦例如,《桃李劫》中陶建平在工厂里干苦力,巨大的机器与他瘦小的身躯形成了巨大反差,象征着他的正直为社会所不容。而《马路天使》中流氓老古到小红家提亲,下楼时他面带邪恶的笑容并不停地拈弄手中纤弱的玫瑰,楼梯上掉落的片片花瓣仿佛预示了小红即将受到摧残和霸占的命运。另外,工人粉刷“太平里”的字迹,其实也是“粉饰太平”的双关,这里的象征手法更是巧妙而富于智慧。
  三、声 音
  (一)音响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影片有了一种更广泛的描述手段,那便是通过音响拓展叙事空间。例如,在《桃李劫》中,生产后的丽琳拖着虚弱的身子提水上楼,本来就很吃力了,这时画外响起了工厂放工的汽笛声,丽琳更加急着要回家给丈夫做饭,于是失足从楼上摔下来。在这里,音响使得观众能够感知画外的另一个世界,同时也令画面内涵更为丰富和多义。
  《桃李劫》中主人公在工厂做苦力时,画面是陶建平孱弱的身躯在推动偌大的机器,背景音响则是叮叮当当单调刺耳的敲击声,展现出一个人被机器压榨(实际是被社会压迫)的场景。而陶建平走投无路、雨夜弃婴的场面中,音响的运用也堪称经典。风雨声夹杂着婴儿的哭声,将主人公内心的悲苦与挣扎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到家中,发现警察正等着抓他时,夺门而出的陶建平躲到了垃圾箱旁,而后仓皇地奔向铁门,却发现大门紧锁。这时,铁门的晃动声、雨声、犬吠声和警察的口哨声交织,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当警察赶到将他逮捕,受了枪伤的陶建平从泥水中抬起头,张嘴大口地呼吸,呼吸声在此刻也被刻意地放大,与雨声混在一起,似乎暗示着陶建平们在这泥淖般浑浊黑暗的旧社会里得不到片刻的喘息,编导借助音响的运用对社会的不公提出了深沉的控诉。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