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之吻》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归属感问题

作者:杨霓 更新时间:2010-10-27 10:0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美国华人(裔);归属感;解决途径;社会文化
【职称论文摘要】
美国的文化属性和归属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华人移民及土生华裔,美国影片《上海之吻》就是对该问题的准确反映和探讨。本文拟以该片主人公刘连由于一笔意外的遗产而被迫往返于洛杉矶和上海之间,最终找到文化归属感的过程为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审视美国华人(裔)徘徊于两种截

 一、《上海之吻》简介
  美国影片《上海之吻》是由年仅21岁,上海出生、纽约长大的华裔导演任易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片。年轻有为的任易被认为是好莱坞的新锐导演,不但得到美国电子商务先驱、亚马逊网站前高层主管葛雷斯诺的青睐并资助,更得到华裔男星梁肯和华裔女星胡凯莉的倾情参演。影片主人公刘连出生于纽约,父母是华人移民。接受纯正美国教育的他经历了母亲早逝、父亲酗酒的童年。成年后,热爱表演的刘连从大学退学,一心想成为演员但却一事无成。一次偶遇使他认识了热情单纯的白人女高中生艾德蕾,但却因为对方年龄尚小而不敢轻易动心。由于远在上海且素未谋面的奶奶过世,留下一幢老屋给自己,刘连被迫来到上海处理房产。在那儿,他遇到了漂亮的中国女子美琪。由于被美琪和这座城市所吸引,刘连决定迁居上海的老屋,重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文化根脉。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刘连无憾地回到美国,与父亲和小女友言和,并开始全新的生活。困扰刘连多年的归属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在美国华人移民和土生华裔数量不断增长的今天,透过《上海之吻》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审视他们徘徊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间的身份危机,以及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法是本文的主旨。
  二、美国华人(裔)归属感问题的由来
  美国以移民国家著称于世,但纵观其历史,美国在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便继承了英国的“白色主流”,开始把国内的有色族裔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原著民印第安人被屠杀并赶入贫瘠的保留地,黑人被变成奴隶,黄种人被贬为贱民和苦力。①早期华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到美国的。这些移民语言不通、缺乏必要的技能,但为了赚钱寄回中国老家,不得不从事各种最辛苦、最危险、酬劳最低和最卑贱的活计。然而,这样的谋生手段非但没有为华人赢得美国人起码的尊重,反而受到他们极度的鄙视和排斥,以至于一家报纸在1853年5月21日的一篇社论中这样评价华人,“华人的道德品质比黑人还要低劣得多……他们不是那种我们美国人能够同情并与之来往的人。”②随着对华人移民歧视的不断扩大,美国第一个规定禁止某一特定民族集团入境的国家法令——《排华法案》于1882年得到通过。该法案禁止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并拒绝给予华人以美国公民的身份。这意味着,以“大熔炉”自居的美国视华人为文化低劣、“不可同化”的民族。更可悲的是,由于这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华人劳工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用当地的语言为自己辩驳,因此在这一时期,华人基本处于一种忍气吞声的“失语”状态。借用当时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评价:华人都“胆小如鼠,畏手缩脚”③。基于这样的现实,该时期的华人都没有把美国当作归宿,仅视其为一个赚到钱后就要离开的地方。因此,初期华人移民对故土的归附感是十分强烈的。
  1943年,美国政府出于战争的考虑废除了《排华法案》,标志着排华时期的结束。由此,美国土生的第二、三代华裔在接受美国正统教育后渐渐走出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在美国社会苦苦寻求一席之地。由于这些华裔生长于美国,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接受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与素未谋面的中国没有太多的纽带,所以他们视美国为惟一的祖国;然而,他们的华人面貌特征又让他们总是成为美国社会中的“异己”,受到白人同胞们的排斥。故而在这一时期,出生于美国的第二、三代华裔是生存在夹缝中的一个群体:渴望摆脱华人文化传统、归属美国主流文化、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却又得不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接纳。
  上世纪60年代后涌现的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不仅为美国的黑人和妇女争取到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自由,也给美国华人(裔)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较为平等的公民权。然而,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尽管美国对华人已经没有像过去那种明显的、制度化的排斥,但隐性的、无形的偏见依然存在。据1995年《美国人口普查局报告》显示,无论是移民还是美国土生的亚裔专业人士,他们的平均收入要比白人同行低13%,而且很难跻身于高层管理和领导的行列。④平等的机遇对于华人(裔)而言实在是“玻璃天花板”——看得见,却够不着。身为这个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群体的成员,困扰着当代的美国华人(裔)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文化属性和身份归属感到底是什么?如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电影《上海之吻》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准确反映和探讨。
  三、华人(裔)归属感问题在影片中的反映
  影片以刘连的一段牙膏广告面试镜头为开始。由于面试方想要的是一个会功夫、会中文、足够“亚洲”的演员,因此即便广告里没有功夫表演、没有中文台词、刘连长着标准的亚洲人的脸,但太“美国化”的他还是很快被淘汰了。其后,刘连在与白人朋友乔伊的谈话中抱怨自己能得到的面试机会都仅和“功夫、饭馆、电脑、中国人有关”,而出生于纽约的他想要扮演的是真正的美国人。乔伊的回答“你就是一个小个子华人呀!”准确地体现了白人们的惯性思维——不论华裔如何的美国化,但他们并非真正的美国人,美国人不应该是“黄色”的。刘连的困境即代表了美国华裔的困境:长着华人外表的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纯粹的美国人,但主流的美国人却没有把他们看作同类,只是觉得他们不够“原汁原味”。
  刘连不但与白种美国人有距离,与华人父亲也存在沟通困难、关系紧张的问题。有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父亲希望刘连能完成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但是怀揣演员梦想而辍学的他却认为体面工作只会乏味无比,缺乏挑战性;父亲认为自己支付了儿子所有的生活费用,自己理所当然对他的生活有发言权,刘连却认为父亲指手画脚的言行严重地干扰了自己的自由。面对远在上海的遗产,刘连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从未谋面的奶奶会把房子留给自己?对此,父亲的解释是“因为你是刘家的人”。习惯于美国思维方式的刘连对这种中国式的逻辑觉得非常费解。美国人刘连如何对待华人父亲背后的中国的文化成为影片的一条主线。
  刘连在上海的酒吧里遇到美琪,被其询问“你为什么不说中文呢?”刘连回答:“(因为)我是美国人。”美琪的断言——“你不是美国人,而是华人。你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中国人的头发,中国人的眼睛,中国人的皮肤,但你可能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真可悲,你连中文都不会说。”——开启了刘连对自己文化归属的反思。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