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播放“热”之“冷”思考

作者:张婷婷 更新时间:2017-11-28 19:0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人民的名义》 官场 文化 叙事方式
【职称论文摘要】
:《人民的名义》从现实、历史、体制、文化等诸多层面挖掘官场中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在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的同时完成了权力异化下的人性反思。本文从剧作对官场百态与转型期社会问题的镜像表达、文化视域下的人物塑造以及迎合大众的叙事方式这三个层面出发,具体分析了该剧的艺术特色及其产生热播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导下,中央以高度果决的行动态度惩治腐败势力,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为充分展示中共中央的反腐决心和工作成果,《人民的名义》以“匡世”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该剧一开播便受到极大的热捧,收视率居高不下,创造了良好的话题热度与传播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该剧没有局限于一些官场/历史正剧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而是极具智慧性地引入了社会转型期的新因素和其间展现的民间精神,使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与大众消费文化期待达成了完美的遇合。整体而言,该剧较好地恢复和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精神,从现实、历史、体制、文化等诸多层面挖掘官场中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在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的同时完成了权力异化下的人性反思,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
一、对官场百态与转型期社会问题的镜像表达
(一)批判性——现代官场体制中的人情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现代化的市民社会代替传统的政治社会的剧烈转型期。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侵蚀下,一种政治信仰萎缩、个人主义至上的“官场伦理”粉墨登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此间受到严重威胁。我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与市场经济重视自由竞争、金钱效益的观念不谋而合,自“五四”以降就备受推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受到压抑、至20世纪80年代又重获新生的“人的主体性”在此遭遇异化,这导致一批批知识分子踊跃参与政治、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却又深陷“你追我赶”、风云诡谲的权力游戏当中,甚至不惜背弃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和个人的道德尊严,成为腐蚀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危害人民的蛀虫。
作为一部深刻反映党的反腐政策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政治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完成了对当代中国官场与社会的镜像表达,但它不仅从道德层面对个人腐败行为进行控诉与批判,还试图将整个官僚系统内部的运转过程公之于众,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场中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却更具危害性的体系腐败。剧中以高育良、祁同伟为核心人物的“汉大帮”就是这种腐败的典型,他们以前任汉东省省委书记赵立春为靠山石,利用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的职务便利行贪腐之实,勾结汉东油气集团老总刘新建以及赵立春曾经的心腹秘书陈清泉共同侵吞国家资产,并与赵瑞龙名下各大公司、高小琴的山水集团之间有着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链。这种集体性的腐败行为固然与为官者个人道德素养的低下和党性意识的不足有关,却还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根源。
中国古代社会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以宗法族制为核心的伦理规范,这种人情文化已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际交往更是受到熟人社会中的血缘亲情、同门友情、老乡之情等关系的羁绊。在官场中,具有人情性质的“潜规则”也经常代替具有契约精神的法治规范而对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作用,正是这种以情代法、以个人道德自律代替客观法制监督的权力运行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腐败问题的产生:滋长了官员的权利庇护思想,消解了腐败的体制约束力量。在《人民的名义》中,陈岩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赵立春在位时拉帮结派、搞人情政治,汉东省的官场腐败现象才大量产生。剧中的高育良是祁同伟的启蒙老师,且受到祁同伟的岳父梁群峰的知遇之恩;陈清泉是高育良曾经最为喜爱的秘书;刘新建也曾受到赵立春的青睐而得到提拔。这些人秉持着“用人唯亲”的原则在官场上相互包庇,在现实利益面前官商勾结,政治权力与个人私利之间形成了暧昧的交换关系,进而造成了集体腐败的恶果。在当今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这种凌驾于法理正义之上的公共组织人情化、利益化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人民的名义》对这一社会性腐败的揭示与批判不仅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而且富于直面现实的勇气。
(二)人民性——关注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杰瑞米·波普在分析反腐败战略的成功因素时说道:“为了确保舆论的明达,法律和行政环境必须允许自由报道。一方面不应该缺乏完善的审查制度,另一方面政府不应该使用任何手段妨碍媒体阐述事实(其前提是首先颁布《新闻自由法》,这样,任何人包括政府在内就无法妨碍披露腐败现象)。”①而在我国目前媒体的自由表达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的舆论生态下,从现实主义出发对官场百态和社会现实进行披露的反腐文学、反腐题材影视剧则负载了上述“自由媒体”的部分功能,具有一定的实录性和批判色彩;小说/影视剧中所刻画的官场也绝不仅仅是官场,更是整个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交汇点。《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受众面宽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该剧对当下社会生活中人们感兴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关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忧患意识。正如评论家贺绍俊对该剧编剧的评价:“周梅森并不是坚持过去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而是充分利用社会转型带来的新的因素,将宏大叙事与民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到冷遇的宏大叙事获得新生。”②《人民的名义》除了对官场生态进行了逼真的刻画,涉及新老干部交替的人事制度、腐败分子贪赃枉法的恶劣行径、传统人情文化对政治的影响,还涵盖了国有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再就业、当代婚姻家庭等诸多社会矛盾,不仅深深地触及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方面面,也因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使剧作富于人文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
关于底层的描写在新世纪以来已经形成了一股重大的潮流,而在《人民的名义》中,处于底层的大风厂员工也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护厂队与拆迁队抗衡时不小心酿造的一场大火将这一官员腐败议题扩大为影响更为恶劣的社会性事件,进而提高了党和国家对此的关注度;也是工人们的据理力争揭示出蔡成功伪造股权转让书与山水集团签订违法合同这一事实,推动了案情朝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在侯亮平遭人陷害时,更是工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寻找证人证据的行动中来,为保全一位正义凛然的好官做出了贡献。这群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劳动人民不贪财、不闹事,痛恨腐敗,追求正义,有的只是对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需求和最朴实的人生理想。这群底层人民中的一个异数是王文革,烧伤毁容的王文革因为股权被侵占而破产,走上了绑架无辜的蔡成功之子以示威胁的绝路,甚至失手伤害了为人民尽心尽力的老党员陈岩石。这不仅体现出剧作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反思,也深刻地反映出腐败势力对人民造成的严重恶果。(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