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艺术中的“气”

作者:余美菊 更新时间:2012-12-08 14:0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书法;气;书法艺术;书法精神
【职称论文摘要】
“气”作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充塞于天地之间,混沌虚无,它作为生理之“气”是万物生存之必须,没有“气”的纵浪大化,万物将无法生存。而“气”的内涵却又不仅仅止于物理层面,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气”被援引于书法、绘画创作及意蕴的表达中,逐渐变成一种哲学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气”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老子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到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也。”从远古哲人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窥见,“气”是一个摸不着,微乎其微却又时刻萦绕的东西。在中国的文艺体系中,“气”更体现为一种精神面貌,一种艺术特质,一种内在活跃的生命力的表达。而刘勰的《养气》篇,专门论述了“气”之通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气”体现为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气势通达,心气平和,而除了单纯讨论这种“气”的顺畅的重要意义之外,更多的是把“养气”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从创作之前的“气”定神闲,虚静状态的积蓄到创作过程中的挥洒自如,笔走龙蛇,都体现“气”与生理之力与精神之态的完整融合,就如刘勰的《养气》篇所言“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方能“意得抒怀,腠理无滞”,那么作为由丰富线条构成的书法艺术,尤其强调“气”之调和通畅,不论是创作的技法,还是作品的内在精神,都需要“气”贯穿其中,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刘勰“率志委和”的境界。
  一、形而下之“气”——运笔技法
  古语有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可见“形而下”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换个角度说,但凡“形而下”的东西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可以操作,可以历练。而且不论在哪个领域,想到达到“形而上”的高度则必须要有“形而下”的功夫。虽然刘勰强调创作应“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然达到这种“虚静”的状态之前,必有一番辛苦历练的过程,必须经历“学业在勤,功庸弗怠,锥骨自力,和熊以苦人”后,才能“有申写郁滞,从容率情,优柔适会”的行云流水。而在书法这一线条“舞蹈”的艺术中,这般形而下之“气”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锋运笔。书法中,运笔有中锋,偏锋,藏锋,露锋之说,各种“锋”在不同的字,不同的布局中应各得其所,才能中偏相宜,藏露结合。古人常有“中锋主骨,偏锋主妍”之说,所谓“骨气”都是连在一起说的,所有主“骨”的东西必当有“气”萦绕周围,充当其间。如“风骨”、“风清骨峻”、“仙风道骨”之谓也。“中锋主骨”便意味着“中锋”集聚了毛笔之全身气力,若能使用得当,便能产生力透纸背之效果。若一味使用偏锋追求“形似”,便会貌合神离,没有了骨力,再多好的笔法也都逊色一筹,正如刘勰《风骨》篇所言,“繁华损枝,膏腴害体”,清笪重光《书筏》云“能用中锋,虽败笔亦圆,不用中锋,则佳颖亦劣。” [1]从一个字而言,若主笔皆能用中锋写成,必有力度之感,如高峰坠石,猛浪若奔,雄浑之气现焉。然而亦不能过分强调“中锋”用笔,否则,便有至刚不韧之嫌。古语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白纸黑字体现了“阴阳”的结合,刚柔之“气”流于其间。当然,中锋主“阳”,体现阳刚之气的同时,也应注意偏锋之“阴”的柔和之美,冲阴阳之气方能为“和”。过分强调一方则造成“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的后果。正所谓“致中和,天地微焉,万物育焉”。
  2、五指之力,扼腕之气。书法学习的过程便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若能心手合一,便能有所造诣。而充当心手合一的中介和载体便是手腕的恰当运用。正所谓“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指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 [2],为何腕力在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充当着如此重要的地位?盖因腕有活动之“气”充塞其间,能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而已矣。如果大家对太极拳有一定了解便知道,若手腕运力自如,用全身气力贯穿其中,方能收到内刚外柔,至刚至韧的感官效果,盈盈之气萦绕周围,令人赏心悦目,心境平和。书法的练习亦是如此,若笔画能一一用手腕之力,而不靠手指推送,便能将“心力”、“腕力”集中笔锋,则笔笔沉着有力,而不只是好像被抽空力量的笔画漂浮于纸上,失去神韵之气与毅然的神采。古代书家有“指死活腕”之说,“指死则笔直、活腕则字灵”,五指牢牢握住笔,集五指之气力于笔杆,则能力聚中锋,让之铿锵而行。而活腕,则能在集笔力指力心力于一体的基础上恣意而行,随性而至,如此下来,则写出来字必会如山之沉稳,水之灵气。“运腕而指不动,气象、意思可极会,能如此方是大方家数,方是心正气正。”可见腕力能写尽心中所感,绘尽精神万象,心中所想,情感所趋,郁积之痛也好,欢愉之气也罢,均能集诸于笔端,由腕力畅尽心中所言,或洒脱,或豪迈,或隽秀,岂不快哉!
  二、形而上之“气”——书法精神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道”体现为一种精神,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而书法中的形而上之“气”,一方面通过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相互挪让,避就,倚侧,形成一种中和之“气”的和谐美,而另一方面又更多是习书主体之“气”的对象化表现,书法作为最丰富的线条艺术,其中的价值与意蕴远非停留在形似与技法娴熟的层面,它在经历了“实用”、“比德”阶段之后,还应进入到“畅神”的阶段,而作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文学艺术之一,它是书家生命力的传达,体现他们的书写风格,书写气质,书写精神,而这,便是书法形而上之“气”的又一种高度了。
  1、和而不同的中和之“气”。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儒家强调入世,道家强调出世,从而后世的人们便用“外儒内道”作为人生的指向标,当用儒家的哲学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回头便用道家消极避世,回归自然的淡然安慰自己,当刚性十足时便用柔性来增加一点韧性,而当柔性倍增之时又用刚性来增加一点硬度,以柔曾刚,用刚撑柔,这便是进退有度的人生法宝。而这种自古而来的“中和”之气似乎从中国人一出生开始变被呼入体内,从而无论是行走江湖积极入世,还是退隐山林以文自娱,或体现为进退自如的处事法宝,或表现为中和之美的人生旨归。而“琴、棋、书、画”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不亦体现“中和”之气,书写过程中,强调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粗细搭配,力度轻重,空间位置的相互取胜与挪让,从而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便形成了一种和谐之“气”,故而,不论是楷书,行书,草书在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都可以感受轻重有别,沉雄与飘逸相互映衬,顾盼生姿。同样,墨的浓淡与纸的搭配,与书者表达感情的深刻与否都是息息相关的,如“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致锋毫......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而这便是书法之“气”的中和之美。(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