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闲适诗中渗透的现代休闲思想

作者:毛妍君 更新时间:2010-09-05 10:4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白居易;闲适诗;现代休闲思想
【职称论文摘要】
白居易闲适诗中渗透着古代休闲观念所独有的文化意蕴和休闲思想,白居易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总结了唐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生活体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其闲适诗中包蕴的现代休闲思想如体悟大自然、“无所执”的平常心、生活的情趣,其中表现出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特别偏爱他的讽谕诗,向来研究白居易作品的学者也一向强调他的讽谕诗。其实白居易共有2 916首诗作,其中讽谕诗不过只有172首,从作品数量的比例来看,实在不应该过分关注其讽谕诗,而忽视占他作品大多数的闲适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在自己诗歌的分类中标明了“闲适诗”,但实际上白居易创作的闲适诗并不仅仅局限于这216首,此后白居易虽然仍大量创作闲适诗,只是没有明确标明,此观点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本文所讨论的白居易闲适诗即指白诗中具有闲适情调的诗歌。白居易的闲适诗虽然一向无讽谕诗评价高,但是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学术界开始给予它们以重新关注。本文着重讨论白居易闲适诗中的现代休闲思想内容,以期古老的白诗能为今天的人们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
  与西方休闲哲学不同,中国休闲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以它的形象性感染人。白居易诗歌中,特别是他的闲适诗中的琴棋书画、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美食养生,无不渗透着古代休闲观念所独有的文化意蕴和休闲思想。白诗中表现出来的物我一体、返朴归真、宁静和谐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等思想,实际是白居易的一种生存智慧,是一种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快乐哲学,对今天的人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体悟大自然
  罗素在他的《东西方幸福观》中写道:“对于中国人和我们的主要区别,倘若我欲一言以蔽之,就应该说,他们的旨趣是逸乐……他们有无限的闲情雅致——光顾戏院、茶座、闲聊、欣赏中国古代艺术或漫步景色宜人之地。”其实,中国人并非天生爱逸乐,乃是中华民族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要求停驻昂扬锐利之心,收敛功名利禄之欲,不杀伐同类。清空心室,洒扫尘埃,方可耳聪目明,心地澄澈。然后,把空出的心交给自然,让自己化为单纯、调皮、心无杂虑的儿童,在大自然父母亲般的亲昵和抚爱下尽情放松,尽情享受。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绿色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与世俗社会中的机心、焦虑相比,这种闲适显然更接近人的本真状态。“严格说来,只有这样的大自然才能成为休闲的重要条件。休闲就是人在身心和谐的条件下实现自己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享受自身自然和外界自然的活动,以及这种享受的内在愉悦和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达到的那种状态和境界。正如‘休闲’二字表明的那样, ‘休’,人倚木而休,依靠绿色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而休养生息,人由此而回归自然;‘闲’除娴静、安详之意外,亦有即使在家门里面也与绿色自然融为一体的含义,人由此而回到家里,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的核心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1]大自然与人是“母”与“子”的关系,人不能离开大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暂时从现代文明中获得解脱,人可以避免异化。
  国外心理学家布瑞特曾做试验证明:青山绿水的环境对人有镇定的效用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有人便制定了一套可行的大自然“山水治疗法”。[2]其实我国古代诗人们在穷愁宦达时、优游闲适时都往往寄情山水,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表达生命的意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其实山光不光悦鸟性,更能悦人性。翻开古人的诗集,随处可见的都是对于自然的欣悦之情,诗人们沉浸在良辰佳景之中,斩断名缰利锁,殚尽心中杂虑,廓清物喜己悲,超然物外,获取气定神闲、物为心役的愉悦感,放松与释放压力的精神状态。
  白居易常常出外游览自然美景,他“忘形任诗酒,寄傲遍林泉”(皮日休《七爱诗·白太傅》),诗人将大自然的瞬间妙景凝固下来,用自己的如椽之笔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之趣、其乐融融之感淋漓尽致地道出。白居易的很多闲适诗也是描写诗人山水游兴的作品,如诗人42岁时曾到蓝田县东南20里王顺山一游,写下长篇的《游悟真寺诗》,描写五日游山经过,把在山中所见的朝霞夕辉,山容水貌,都能曲折如意、形象逼真地表达出来。“在大量的摹写所见景物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出白氏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眷恋之情,一似无拘牵的野鹿,又似入海池鱼,其闲适之情是畅快的”。[3]确实是这样,白居易在山水审美中找到了“闲适”,将“闲”指向了天造地设的自然。就这样,白居易以闲适之心优游于青山绿水之间,将自身生命和山水相融。他不求大富大贵,只求身心愉悦的闲情逸趣,从游山玩水到山水诗歌都洋溢着一种充满生机的闲适。后来,白居易在宦海浮沉中,也总是带着一颗要求自己平静的心走向自然。《旧唐书·白居易传》中记载白居易游庐山时,“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立草堂”。[4]厌倦了都市生活的虚伪俗气后,白居易于是到大自然中体会真实、宁静与美妙,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得以平息,体会到闲适的心境。
  白居易的人生中,这位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这位面对自己的俸禄忏悔不已的诗人,在官场上跌跌撞撞,生命里常常出现惬意的时光。“秋鹤一双船一只,夜深相伴月明中”(《舟中夜坐》)、“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菩提寺上方晚眺》)[5],纯然是山水诗作的至高境界。其艺术效果不仅仅在于精当的山水画般的表达,而且还注重用自己的旷达无碍之心赋予山水诗淳厚的意味,淡雅而不浅薄,清新却不乏味,精工典雅,意境深邃,余韵悠远,给后世作者以无尽启迪。 
  二、“无所执”的平常心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剧烈变革,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个体所受到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持续交互作用,导致了心理与行为的扭曲,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群体性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个体心理失衡导致人际冲突,使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现象屡屡发生。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在中国负担较高的20种疾病中,精神疾患占了五项,分别是抑郁、双相情感疾病、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自杀。精神障碍造成的负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6]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加拿大国际健康会议上提出了保障人类健康的《维多利亚宣言》,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作为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所谓“基石”,一定是不可缺少的,一定要非常牢固的。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一般容易做到。适量运动,心理平衡,一般人则不容易做到。一个生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这两大基石是相辅相成、相依相存的。在一定意义上,心理健康有时比生理健康更重要。身体要靠锻炼,心理则要修炼。我国古代有“闲能生慧”、“心宽体健”之说,就强调了休闲与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