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记》思想及其渊源(2)

作者:郭竞芳 更新时间:2010-10-15 23:0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乐记;乐论;孔子;荀子
【职称论文摘要】
孔子的论述直接从直开始,而《乐记》却要开始于比直更加精密的性情之辨。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朱熹说:性之欲,即所谓情也。性是人生而具有的中正平和、平静安宁的心的状态,而情却是人心在


  孔子的论述直接从“直”开始,而《乐记》却要开始于比“直”更加精密的“性情”之辨。“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朱熹说:“性之欲,即所谓情也。”“性”是人生而具有的中正平和、平静安宁的心的状态,而“情”却是人心在经过物的触发引动之后而产生的种种反应。哀乐喜怒敬爱等等情感,都“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最终要表现在“声”之上,“声成文谓之音”,音声便由此产生。因此音声来自于人心之本来状态在经过外物的感动触发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情感。《乐记》不仅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而且有了进一步发展——孔子没有将“直”的状态与“乐”相联系,在《乐记》中则将“情”的发扬视为音声的来源。而 “乐”虽与“声”并不相同,但终究是建立在音声的基础之上,因此,“乐”的产生便有了人心的内在基础。音声是人的情感的表现,人的情感来自于外物对人心的感发。但是“物之感人无穷”,万物众庶丰盛品类繁多,若是“人之好恶无节”任由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引动而不断地流动变迁,放任放肆的发展,则必然进入溺于其中无所节制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流”、是“淫”,是“物至而人化物”。“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因此需要恰当的约束。相应地,音声也需要一定的制约,才能达到“乐”的境界。这种节制即需要“礼”发生作用。
  《礼记·乐记》认为,先王制“乐”的过程,就是“礼”发生作用的过程。先王制“乐”的过程是“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很明显,这样的过程也就是用“礼”来对音声进行约束的过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礼通过制约音声,使音声不至于穷尽其变,从而对人心由外物引发的情感进行约束,使之能够适可而止。音声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之后,方能达到乐的境界。“乐之隆,非极音也。”也能够说明乐是在音声经过限制之后方才形成的;“知乐则几于礼矣”,在乐之中必然含有礼的成分的存在。
  在《礼记·乐记》看来,这个用礼来改造音声以形成乐的过程,若从礼这一方面来看,也就是用音声来改造礼的过程。因为,若是过分强调礼,整个的社会人生都处在绝对的界限限定之中,这样便会使生活变得过分严肃而没有味道。声音本之于人所有的性情,正可以在礼的秩序界限之间形成沟通。在经过这样的过程后,礼有了性情的根基,也就不会产生上面所说的弊病。《乐记》中强调礼要“著诚去伪”,正是这个意思。“乐所以和礼,而礼之从容不迫者即乐也;礼所以节乐,而乐之节制不过者即礼也。”从最高的层面上讲,礼和乐本来就是打通为一的。然而在论述礼乐的功能时,毕竟要有所偏重。因此,“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通过高低贵贱等等各种不同的地位的确立,建立一个有条不紊的秩序,使整个的社会生活整齐而富有节奏。因此,礼之所本虽然也在于人心之诚,但是从其外在的作用上来看,礼更像是从外面赋予这个社会的,所以,“礼自外作”。而“乐由中出”,它虽然也经受过礼的作用从而和而不流,但是它终究是人的情性的直接的反应,而情性又是所有的人生而具备的,并且“乐”又具有极大的感动人心的作用,因此它可以充当在一个经过礼的严格“辨异”作用下的社会中,打通礼的森严壁垒,沟通人心的桥梁。有了“乐”的存在,这个社会才能够有统一的秩序,并且在这样的秩序下能够和乐、和谐。“乐和同”正是此意。
  
  三
  
  除了论述“乐”在人内心寻得其所以产生的内在基础以及礼乐在调解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那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之外,《乐记》又深入探讨了礼乐的存在与整个的天地万物相关联。在《礼记·乐记》看来,实现这种关联的渠道仍然是人。这种关联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礼乐的制作者,即“先王”“圣人”或者称为“君子”,法象天地,然后制作礼乐。所谓“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即是说的这种方式。另一种关联方式则抛却“圣人”“君子”这些具体的某一类人,而从更抽象更广泛意义上的人出发。这种关联是建立在对人的地位的推崇的基础上的,大抵上相当于《中庸》中所说的“人可以参天地之化育”,从而“可以与天地参矣”;或者《易传》中所讲的天道、地道、人道之并立。由于人具有这样的地位,那么人不仅能够充分感受宇宙万物的变迁流动,人的一举一动也都能在宇宙之中造成相应的反应。因此,“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乐固然是人的性情发扬的结果,但是由于人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也可以看作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结果,并且又能够反过来对宇宙形成影响。
  不管是通过哪种方式将“乐”通过人而与整个的宇宙造化发生关联,乐都因此具有了宇宙万物的特点。“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这一段论述即显示了这一点。但是这些相似之处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乐是万物运行中所体现的“和”的表现。在这些方面的论述中,《乐记》往往是将礼乐并举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及礼者,天地之序也。”与“礼”相对的是宇宙之间“天尊地卑”、“万物散殊”所形成的种种差别以及由这些差别构成的秩序;于“乐”相应的则是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等不同事物相交相感所产生的流动不息的和合变化。这实际上与我们在上面所说的礼乐在维持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相同,不过是在经过了这样的关联之后,礼乐都有了更加神秘、广泛的根基。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