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

作者:王树东 更新时间:2010-10-19 13:1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革命话语;生态意识;自然书写;生态视野;人类中心主义
【职称论文摘要】
文学如何书写自然,往往最能彰显它的精神品质。1949-1976年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基本立场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识除了在牛汉等人的潜在写作中尚有一定的表现外,整体性的生态视野基本沦丧。这无疑是革命意识形态与生态意识冲突的显示,这需要我们做出及时的清

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人怎么设定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就会呈现出相应的方向。文学作为人类最富灵性的文明样式之一,与大自然的关系讳莫如深。文学如何书写自然,往往最能显示它的精神品质。从1949年到1976年,主流革命意识形态覆盖整个中国大陆,无论是人还是大地的面貌都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生态意识角度审视此阶段文学的自然书写,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视野的沦丧是基本特征,而牛汉等人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则非常珍贵。
  
  一、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
  
  如果从文学史高度来鸟瞰此阶段文学,我们必会讶异地发现它描绘大自然的文字竟是如此稀少。此阶段最经典的长篇小说喀红岩》、《红旗谱》、《红日》以及《创业史》、《青春之歌》等几乎很少有对大自然的诗意描写,就更不用提那些声响宏壮的政治抒情诗以及几近歇斯底里的文革样板戏了。此阶段文学的主色调是红色,是革命的象征,暗示着激情,也暗示着鲜血和死亡,而大自然的主色调绿色无疑更与鲜活的生命相关,绿色的缺失是此阶段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局限。
  此阶段文学的自然书写有极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特色,即基本不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肆意地把人类的意愿和价值强加在大自然身上,表现出对大自然极端的政治化、道德化、功利化的态度。刘白羽散文联日出》的主体是精心描绘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一次辉煌的日出景象。应该说,那种惊心动魄的日出景象是大自然最美的展示,带有宇宙大生命本身的神秘和神圣,但作者并不是由此表达出对宇宙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亲近之意,也不是由此获得超越人类阶级、民族、国家纷争之上对宇宙大真理的领悟,而是把辉煌的日出景象看成新中国在帝国主义势力的干预下最终诞生的象征,从大自然磅礴无涯的气象中引申出非常有限的政治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体验方式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支持下狭隘的政治意识形态化表现。这种情况在杨朔散文中也一样。散文《雪浪花》从浪花把礁石侵蚀得千疮百孔这样的自然现象中引申出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韧性和毅力。非常鲜明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都是对大自然的政治化阐释,显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旨趣,摒弃了更为生动的自然灵性,
  自然书写的人类中心主义特色同样表现在对大自然的道德化书写中。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往往超出人类狭隘的道德范围。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人类不应该仅从自身的道德视野来看待大自然,反而应该适度地向生态规律扩展自身的道德视野,尤其是对待大自然本身时。郭小川在《青松歌》中写道:“而青松啊,/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风来了,/杨花乱舞;/雨来了√柳眉紧蹙。/只有青松啊,/根深叶固!”[11195这种依据革命道德书写大自然的方法很明显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态规律,而一旦违背了生态规律,作品的诗意也大为减弱,大自然的生动气韵被人类狭隘道德的呆滞容颜挤兑。
  对大自然的功利化书写更是此阶段文学的显著特色之一。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是寄生者,他只有利用大自然的各色东西来满足自身才能生存,对大自然适度的功利态度是不可避免的,但文学书写则另当别论,文学应该引领人超越对待大自然的功利态度,让人在精神审美领域与大自然重建和谐关系。诗人冯至在诗歌《戈壁滩》中写道:“千古驰名的甘州、凉州,/本来不过是较大的绿洲,/现在却要变成现代的城市,/要拥抱几十万的人口,//怎么能拥抱这么多人口?/祁连山好像给我们回答:/‘我的积雪创造了这些绿洲,/我的矿石保证了绿洲的扩大,”“”大自然供养更多的人口便是价值的实现,而诗人完全不顾及大自然本身的价值以及生态系统承载人口的极限。现在若关注一下祁连山一带的荒漠化趋势,就可以发现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祸害了。此阶段文学中,人们若要歌颂大自然,譬如歌颂某座山,必定是歌颂它提供了多少木材、矿藏,或者曾经为革命者提供过庇护,歌颂的结果就是大自然的被凌辱,被剥削,被摧残,乃至被毁灭。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完全没有进入人的视域。
  此阶段文学中,作家丧失了对大自然最基本的敬畏之情。彰显的往往是无知无畏、凌驾一切、对大自然颐指气使的现代人形象。1958年新民歌运动中的许多民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自我想象,陕西安康有一首新民歌《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C3’这种写作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膨胀起来的人类意志在大自然面前极其狂妄,
  这种膨胀起来的现代人形象最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任何偏离它的人都会受到规训,郭小川写作《望星空》就是如此,这首诗写于1959年,想必诗人也曾偶尔失望怅惘,诗的上半部分试图对那种极度颐指气使的现代人形象提出质疑。在大自然的永恒和壮丽面前,诗人自感渺小,恢复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然而,郭小川的怅惘很快受到了批判,大家普遍觉得他不是陷入了小资产阶级的多愁善感就是陷入了虚无主义,其实,诗人在诗歌第三、四节中很快就摆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抒情主人公融人了天安门前火热的斗争生活,感受到了革命集体的力量,更感受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绝对主宰地位。
  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一直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方向,阶级斗争强调的是人对人的暴力斗争,而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也是暴力征服式的,这是现代性的暴力本质的充分流露。为了与时代精神相应合,此阶段文学几乎有意无意地充分展示大自然对人类而言的负面阴暗形象,常常把大自然看作是与所谓阶级敌人同出一路的角色。漫天卷舒的乌云,震耳欲聋的响雷,直劈苍穹的闪电,气势磅礴的暴风骤雨,无遮无拦的狂风暴雪,渺无人烟的沙漠和荒野,死寂的森林,波涛汹涌的大海,巉岩兀立的峰顶,席卷一切的滔天洪水,好勇斗狠的豺狼虎豹,阴鸷凶狠的蛇蝎鹰鹫,四处遍布的蚊蝇麻雀……。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开战等,成为此阶段文学中自然书写的关键词,中国文学第一次充满着如此惊天动地的改造自然的巨大声响。大自然成了人民的头号敌人,地球成了必须向之宣战的对象,这种极度狂妄的现代化意识形态终于把人类中心主义推向极端,并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死相依的生态关(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